共23题,约989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宣帝总论》。句意是说,天地之大无所不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发展脉络中源远流长,其开端至少可追溯至虞夏商周时期,尤以《尚书》的记载最为久远。《尚书》通过记叙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以明仁君治民之道。开明君主认识到民众在权力转移、王朝更替、国之兴亡盛衰中的决定性作用,告诫继任者要敬德、重民,于是民本思想萌生。《尚书》有云:“皇祖有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之孙太康遗忘了先祖大禹的训诚,骄奢淫逸,招致民怨,最终失邦失国。后又有商汤灭夏、周革殷命,周初统治者也意识到人心所向是周成功代商的关键,“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德政可以融通天命与民意。
首先,民为邦本,顺应天道就是顺应民意。《尚书•泰誓》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怜爱百姓大众,百姓想得到的,上天也一定会遵从。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由皇权天命论转向民意天命论,虽然仍有“天命观”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在文明之初即确立“民本位”的价值立场,这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其次,君主敬德、爱民可以实现天命的转移。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天命转移的判断标准就是君主能否实行德政,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拥有使人民归顺的“德”。而施政者有德行才能够配享天命,得到上天的护佑,敬德的主要标准和内容就是做到“怀保小民”,即爱民、护民。最后,敬民、爱民的道德情怀通过安民、利民的民生实践表现出来。《尚书》提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的观点,书中记载了大量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三代执政者重视农业生产,通过设官督农、制历授时、兴修水利等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安民、养民的丰功伟绩。
《尚书》中丰富的民本思想资源为后世儒家继承发展,民本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系统地阐述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孔子说“仁者爱人”。民为国之本,施仁爱于民是执政者的最高德行,也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孟子力诫君主“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至汉代董仲舒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后,越来越多的君主笃信、笃行民本思想,对民众抱有敬畏之心,将“民为国本”的圣哲古训视为江山永保的圭臬。唐太宗引证荀子的名句,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言,更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自戒,这足以反映他对民众力量的清醒和历史自觉。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星光熠熠、辉煌灿烂,然而回望其在历史上的政治实践却寥若晨星、暗淡无光。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体制无法为民本思想的实践提供可能的条件,只能成为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景,历代王朝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民主制度成为承载民本思想的现实接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用崭新的人民民主制度实践了古之圣贤难以企及的政治理想。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的精华,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高度自觉,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开创新的时代辉煌。
(摘编自董冰《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材料二:
人民群众就是基层,必须鲜明大抓基层的实践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坚持从基层抓起,从群众身边的问题抓起,从回应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抓起。实践证明,基层是国家的根本,推动国家治理基础在基层治理,抓好基层治理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要始终着眼基层,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鲜明大抓基层、重抓基础的重要导向,抓好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水路电网等方面改善提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彰显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大抓基层关键是大抓服务,必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使命所在、初心所系,服务好人民群众彰显党员的内在价值、发展方向。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服务人民群众、解决疑难杂症中体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体现我们党的强大力量。要把基层战斗堡垒建设作为重点,着眼于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群众能力,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层去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不断赢得群众认同认可中充分释放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摘编自曾光《扎好党和群众的联系“纽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一部分帝王有关仁君治民之道的言行,表明民本思想在那时已产生。
B.受《尚书》的影响,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为历代君主所重视。
C.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但是在政治实践方面鲜有成功的范例。
D.着眼基层,聚焦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夏商周时期的开明君主认识到民众的决定性作用,也意识到罔顾民意会导致灭国,民本思想萌生。
B.商周时期的“民本位”观念,虽然还存在“天命观”的神秘色彩,但是在文明之初确立的这一立场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
C.唐太宗的警世名言和自戒之语体现了民本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这是唐太宗能够开创大唐盛世伟业的主要原因。
D.中国共产党人用人民民主制度作为承载民本思想的现实接口,实践了古之圣贤难以企及的政治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春秋)
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春秋)
C.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唐)
D.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魏源(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华威先生
张天翼
①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②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