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620字。

  淮南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与现实题材的结合,无疑更能显示出写实的重量和深度,但并非写现实题材的作品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正如鲁迅当年批评“革命文学”时所言:“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可见,最重要的不是写什么样的现实,而是作家如何理解现实、表达现实,这决定了现实主义的“真”与“伪”。埃德加•莫林和安娜布里吉特•凯恩在《地球•祖国》一书中区别了两种不同的现实主义:一种是不对抗现实,并且去适应它;一种是重视现实,以便改变它。
  “重视现实,以便改变它”,才是“真”现实主义。借用罗兰•巴尔特的话来说,现实生活在人那里一直都呈现着三重面貌——真实的、意象的和书写的,小说作为某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它要书写的并非“真实的生活”,而是“意象的生活”。现实主义不能仅仅当作一种描写现实、接近真实的创作方法,不应仅仅满足于对现实的逼真摹写,更不应该因此而成为某些低俗、庸俗、恶俗的所谓“现实主义写作”的借口,而应该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态度和立场。也就是说,真正的现实主义既要对黑暗给予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要关注人性的探究、人性的含量、人性的传达,要展示一种理想价值和人文情怀。这样的作家才可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作家,这样的文学才可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文学,这样的现实题材文艺作品才具有相当高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
  在当下的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中,不乏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比如中篇小说《找呀找幸福》,作者没有流于平面化的书写,而是侧重于表现贫困农民王功兵对个人尊严的寻找;扶贫干部李朝阳的以心换心、以情动人的精准帮扶,使王功兵和幸福村都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真正走上幸福之路。小说通过新旧对比,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尤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洋溢着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再比如中篇小说《爱恨江城》,巧妙地把男女情爱纠葛的故事,放置在生死危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中,写出了一个女子的自我迷失和人格复活,把个人爱恨升华为大爱、宽恕和拯救。小说在人物情感思想的变化和纵深度的开掘上、在诸多细节的处理上都非常到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的抗疫之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现实是流动的,文学也是流动的,文学创作不是简单地模仿现实、反映现实,而是发现现实,甚至创造现实。这种发现和创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作家对艺术形式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很显然,就叙述效果而言,传统现实主义因过分追求对现实的模仿而遵从于生活本身的线性逻辑,显得过于沉稳和僵化,缺少与现代人的喜乐愁怨相匹配的开放和灵动,也难以与当下多元变动的社会生活读者的阅读心理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现实主义,不仅呈现在作品内容的批判性和人文性上,也必然要求在形式上充满探索性和当代性。
  (摘编自江飞《现实主义的“真”与“伪”》)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创作原则和方法,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结合,更能凸显写实的重量和深度。
  B. 真正现实主义既要揭露批判现实黑暗,又要关注人性展示理想价值和人文情怀。
  C. 当下的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罕见有很高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义作品。
  D. 现实与现实主义都具有因时代而变化特点,文学创作是发现现实甚至创造现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先引用鲁迅的话解证真正的现实主义,后指出现实主义的两种不同类型。
  B. 文章在引用罗兰•巴尔特的话后,指出现实主义应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态度和立场。
  C. 文章以《找呀找幸福》《爱恨江城》为例,说明当下不乏真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D. 文章在提出艺术形式再发现再创造观点后,倡导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形式探索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主义真伪由作家如何理解现实、表达现实决定,不由写什么样的现实决定。
  B. 现实主义呈现着真实的、意象的和书写的三重面貌,小说书写的是意象的生活。
  C. 作家不追求对现实的逼真摹写而且创作有立场态度,才配称得上现实主义作家。
  D. 传统现实主义叙述缺少必要的开放和灵动,其不足只是难与读者阅读心理一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罕见”错误,第三段开头说的是“在当下的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中,不乏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文中是“不乏”。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晚,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用力敲下法槌的那一刻,坐满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谈判代表的巴黎北郊勒布尔歇会场出现了片刻的寂静,在随后迸发的欢呼、泪水、拥抱和数千名外交官间的相互致意中,《巴黎协定》诞生。这份协议包含了近20年气候政治中各方力求推动的“长期目标”“气候资金”“行动力度”“透明度”和“适应”等五大关键要素,是第一份全体缔约方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