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68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构成中华民族世代安居乐业的物质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形式之美、技艺之美、意蕴之美,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浓重的艺术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形式之美。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单体一般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常见的平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屋顶的形式更加多样,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之美。《周礼•考工记》认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木结构采用柱、梁、檩、枋构成的木构架做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以及风力和地震力,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建筑的墙和门窗可以自由设置。而且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古人还创造了“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各种木构件可以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它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不违农时”“参天地、赞化育”,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如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
早在理性思维日渐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其本质在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在于各对立因素的相互联系、渗透与协调;因此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国艺术,高度重视艺术形象的结构、韵律、运动等,在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追求结构上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1.下列关于“传统建筑”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建筑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环境,而且因其艺术感,成为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B.传统建筑重视形式之美,形式丰富多彩,屋顶由多种样式组合而成,变化多端。
C.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做支撑,其榫卯连接的技艺和木材的柔性决定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D.传统建筑蕴含以“和”为美的思想,在结构上,讲求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总括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的特点,随后对其“三美”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述。
B.文章引用《周礼•考工记》,说明工匠们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之美。
C.文章提到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是为了论证古代建筑富有意蕴之美。
D.文章以专业术语介绍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和技艺美,体现出科学性和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廊前屋檐下洒落一缕阳光,书房窗前可看到竹影摇曳,这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B.古代建筑中墙壁不是承重结构,可以自由设置,与现代建筑中承重墙不得损坏不同。
C.结构部件“斗拱”和模数单位“材分”的问世,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D.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一种宇宙观,古人将宇宙秩序融入建筑和城市之中,从而参悟天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有的青少年因为不够自律、信息素养不足,很容易沉迷网游,荒废了宝贵的光阴。也有的青少年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充分利用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如跟随名家上在线古诗词课程,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和信息素养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已经身处泛在网络环境之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是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