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360字,答案扫描。

  2021-2022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试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为什么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呢?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可以借文艺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文艺和其他美感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如每当我们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工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读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们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觉;看过一部戏或是读过一部小说之后,我们觉得曾经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象世界中得解放,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因而我们得以“见”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中国人爱好自然风景的趣味是陶、谢、王、韦诸诗人所传染的。前一世纪的人崇拜自然,常咒骂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但是现代美国、俄国的文学家有时把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写得也很有趣。文艺逐渐向前伸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人在自然中是极不自由的,可以说是两重奴隶,第一服从自然的限制,其次要受自己的欲望驱使。以无穷欲望处有限自然,人便觉得处处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都由此起。科学告诉我们,人类一切成就到最后都要和诸星球同归于毁灭,在自然圈套中求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好比孙悟空跳来跳去,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但是在精神方面,人可以跳开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他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可以把自然拿在手里来玩弄,剪裁它,锤炼它,重新给以生命与形式。每一部文艺杰作以至于每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力的可怕王国与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快乐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强制是物质的、自然的,还是道德的。
  强力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可能,因为它是以自然来抑制自然;伦理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道德的)必然,因为它使个别意志服务于普遍意志;惟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是通过个体的天性来实现整体的意志。尽管需求迫使人置身于社会,理性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合群的原则,但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因为它们不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之上,就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精神部分之上,惟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因为两种天性为此必须和谐一致。感性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个体来享受,而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族类对此是没有份的,因而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因为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个体具有普遍性。认识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族类来享受,我们得精心地把个体的痕迹从判断中排除出去;因此,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就像从我们自己的判断中把它排除出去一样。惟有美,我们是同时作为个体与族类来享受的,也就是说,作为族类的代表来享受的。感性的善只能使一个人幸福,因为它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而据为己有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而且感性的善也只能使这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因为人格并没有参加进来。惟有美才会使全世界幸福,因为谁要是受了美的魔力,谁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
  (摘编自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艺所给人的是让人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使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的想象世界,所以能够解放人的情感。
  B.农夫看不到海景的美,是因为他有所囿,有所蔽,可能感情不够真挚,感觉不够敏锐,观察不够深刻,想象不够丰富。
  C.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或精神部分之上的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只有美的意象才使人成为整体。
  D.感性的善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只能使一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因为没有人格参加进来,所以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艺可以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由此可见思想纯洁、境界高尚的人都非常爱好阅读。
  B.人们会觉得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主要是受到自然的限制和自己欲望的驱使。只有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才能摆脱这种困扰。
  C.艺术杰作以及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人们通过艺术创造对自然加以剪裁锤炼,重新给予生命与形式的结果。
  D.我们必须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才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网友“水中茱萸”心情不好,在看完《人在囧途》后认为过去二十年的狼狈、憋屈与无奈,乃至心里的孤单,其实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
  B.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
  C.黑格尔说:“审美带有让人解放的性质。”审美观照,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与大道同在。
  D.少年歌德把自己爱而不得一度想自杀的怨慕愁苦一齐倾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书成后,他的烦恼和自杀的念头也都消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的特点。(4 分)
  5.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 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谈谈你对《意见》出台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催 粮 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他走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