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5980字。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氯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取材于刘淼、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宏大壮丽的景象。
  B. 贯穿全剧的青绿意象是指女性舞者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
  C. 舞者们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的意趣。
  D. 剧中服装、布景等一律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
  材料二
  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
  生理基础对色彩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
  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在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中,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从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
  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
  (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
  B. 形成偏爱青色的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
  C. 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
  D. 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
  3.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你的诗歌阅读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的广阔美好。
  C.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
  D.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青山”描绘出山的郁郁葱葱,让我感受到了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同一致的情感体验。
  4. 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宏大壮丽的景象”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可见主要是写《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B.“指女性舞者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
  D.“剧中服装、布景等一律采用青绿色彩”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可见,只是重要元素,并非一律采用青绿色彩,也有其他色彩点缀。
  故选C。
  二、课内基础知识
  5. 下列对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伐其功                            伐:自夸,炫耀
  B. 女也不爽                        爽:差错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D. 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