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410字。

  雅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坚持走中国粮食安全道路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最根本的民生。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人民群众真正有保障有安宁。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2004年的4.69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4亿吨,增长42%。这有力保障了粮食供给,解决了吃饭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得以筑牢。
  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把粮食和农业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新时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要求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断完善和创新粮食安全政策机制和制度框架,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粮情的粮食安全道路,当前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③中国探索实践的粮食安全道路,以解决吃饭问题这一最根本的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是符合世情国情的国家治理实践创新。一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即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的国内粮食生产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的粮食储备体系,以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为路径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二是不断加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一方面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是确保粮食安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支撑。三是有效统筹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机制。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形成能够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深化国际农业和粮食安全合作,积极拓展经贸投资,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建立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中国粮食安全道路,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将中国人的饭碗更加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夯实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和责任心,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质量,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强粮食安全风险治理,全面提升粮食安全宏观调控水平和风险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品种结构,健全物流体系;鼓励我国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食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深度参与国际农业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作者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文本有修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食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增强人民的安全感,使人民群众真正有保障有安宁。
  B.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就是要求提高粮食产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证粮食的绝对安全。
  C.中国探索实践的粮食安全道路包括: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有效统筹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机制。
  D.为了将中国人的饭碗更加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改善粮食生产各要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质量,加强粮食安全风险治理,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构建完善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道路所面对的国情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我国坚持走粮食安全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B.第一段以我国粮食生产的“十六连丰”为例,直观、精确、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有条件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C.文章第三段通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我国探索粮食安全道路的实践创新,论证清晰而严谨。
  D.文章既引用理论,又关注现状;既立足全局,又着眼具体措施,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9年,我国粮食年产量比2004年增长了42%,增幅巨大,原因之一是我国政府把吃饭问题当成最根本的民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落实了国家粮食战略。
  B.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将来不会出现粮食问题。
  C.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中国就具有了良好的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D.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粮食安全道路,是中国探索粮食安全道路的实践创新;只有构建起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我国,初次分配是指市场根据要素效率进行分配;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进行再分配,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制性;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募集、捐赠、志愿等慈善公益方式自愿进行的收入分配。如果说初次和二次分配分别是由“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推动的,三次分配则可理解为不同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之手”所推动的,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有人担心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是重回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恰恰相反,三次分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