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60字。
2021-2022学年度常州市高三模拟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场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被某个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论语》还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告诉另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命”在孔子看来,是一个不必然的。我们若明白得外面有一不必然之命,自然肯回向自身那个必可然之仁了。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者并不是不愿博施济众,然而这有待于外面一切的形势与条件,纵使像尧、舜般,掌握到人间最高的权力,也未必充尽其量的博施与济众,这便是谓“命”。命限制了人的种种可能,却逼出了人一条惟一可能之路,这一条路,则是尽人可能的,那便是所谓“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只在我们心上一念,外面一切条件束缚不得。一切形势转移不得。只有仁不在命之内。孔子把“命”字来阐述宇宙界,把“仁”字来安定人生界。尽在不可知之宇宙里,来建立必然而可能之人生理想。所以孔子说:“知者利仁,仁者安仁。”(《论语•里仁》)有大智慧的人,认清了宇宙不可必之命,自然感到人生内在必然而可能之仁,是人类理想中最有利的行径了。至于仁者:“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仁本来是人心自然的要求,他早已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满足,又何所怨恨呢?孔子说他自己的心情:“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不知命,所以要怨天尤人。知命了,自能不怨天,不尤人。能近取譬,就在自己心情上,发现了人生大道,这是“下学”。使在此人生大道中,直透到不可知之大宇宙中的最高真理,这是“上达”。在一切不可必之间,却有一惟一可必的。这惟一可必的,虽操之在人,而还是原之于天。孔子“与命与仁”的主张,在此上就一以贯之了。孔子这一种见解,极平易,却还是极高深,所以孔子要说“知我者其天乎”。
(摘编自钱穆《中国思想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无所为而为”的观念意味着:人的正确行为纯粹源于非强制性的道德。
B.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做到知命,人的每一次行动就都可以取得成功。
C.即使掌握人间最高权力,人还是做不到博施济众,因此只能走“仁”这条路。
D.知者与仁者对待仁的态度有相异之处,但他们都高度认可仁对于人的价值。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用《论语》的原文来支撑观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B.材料一用孔子从不气馁的生平经历,证明他对天命始终不屈抗争。
C.材料二引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补充说明“仁者安仁”这一说法。
D.材料二在阐明“何为命”的基础上分析了“命”与“仁”之间的关系。
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知命”的一项是(3分)
A.年近期颐的文洁若早已体悟生命终逝的道理,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活得宁静而幸福。
B.祥林嫂捐完门槛仍被四婶呵斥不许碰祭品,她在明白自己的“罪孽”无法洗清后走向死亡。
C.陈毅被困梅岭时自量不能脱险,写下《梅岭三章》表明革命志向至死不渝后准备慷慨就义。
D.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接受身体的局限坚持科研之路,取得杰出成就。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的理解存在多种观点。有人主张将其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并将第一处“与”解释为“赞同”,第二处“与”解释为“和”。请你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分析这种理解的合理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赶在暴风雨来临
李晁
一早,卢苼收到暴雨预警,蓝色雨图遍及全省大部,持续一周。卢苼皱了皱眉,时间地点全部重合。下班前,雨停了,头顶的天穹褪为灰色,压得低低的。卢苼去接儿子,途径南明河,河水带着难得的野性,往日丝丝缕缕的鱼腥气被这山雨后的激流冲散了。
接上儿子,卢苼不断提速,好像新的生活在路的那头等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