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260字。
如皋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3.5模)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殷璠的整个诗学思想中,“风骨”实居于首位。《河岳英灵集》序里有一段回顾唐诗由初而盛的演变过程的言说,认为贯串于其间的一条主线,正是诗中“风骨”由失落以至恢复、由逐渐形成以至发展成熟的进程。其中揭示了自己的选诗标准,也有“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官商则太康不逮”的说法,同样体现出以“风骨”为首要的着眼点。
按以“风骨”论文,发端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或可溯源于曹丕“文气”说),从其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的解说看来,当是指刚健有力的文章质性,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发作用,有助于克服六朝后期文坛的颓靡习气。“风骨”的这种力量又来自何方呢?曹丕“文气”说将其归源于作者个人才性(甚至是先天决定的),孟子另有“养气”之说,以为“浩然之气”“配义与道”,则显然归属于儒家的教化。刘勰《风骨》篇里引证了曹丕的见解(其《明诗》、《时序》)诸篇还谈到建安文人发扬才性以造就“慷慨以任气”的文章风骨的实例,而又宣扬通过“思摹经典”或“熔铸经典之范”以形成风骨,可算是两家之说的综合。
“风骨”进入唐代,开始起了变化。唐初史家为要给新王朝创立一代新风,提出“ 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要以北方的“气质”来救济南方的“清绮”,这“气质”便有“风骨”的意味在。“风骨”一词中所可能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深沉的人生感慨更突出。盛唐时,标举“风骨”已成为诗家共识,如李白推重“蓬莱文章建安骨”,高适赞扬侯少府诗“风骨超常伦”,岑参称许杜华诗“骨气凌谢公”,皆是。故殷璠以“风骨”论诗,实亦风会之所趋,并非个人的独见。
尽管如此,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建安文人身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时,虽怀有慷慨之志,而不免常带悲凉之意。唐代文人则处在大有为的时际,诗风中哀感的情味相对减少,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构成了盛唐“风骨”的主要色调。与此同时,殷璠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盛唐诗坛的两大潮流边塞诗派和田园山水诗派,多以“风骨”归属前者而忽略后者,就因为我们的观念中惯常以“风骨”同济世用世乃至愤世、嫉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于是田园山水诗里所表现的隐逸出世的情趣,便落到了视野之外。实际上,“超世”也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坚持超世的路向也需要有生命的力度,陶渊明便是其中的典范。
由此看来,殷璠诗学中的“风骨”是以陶渊明式的“真气”加注于建安风骨之中,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风骨”的理念。在殷璠的观念里,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书系•意象艺术与唐诗》)
材料二: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风骨”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已属比喻义。
“风”,又可称为“风神”“风韵”“风概”、“风华”“风节”等,它们都是指具有外在可感的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不自觉地呈现在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上的征候。“骨”,又可称为“气骨”“骨便”“骨气”等。风骨合用,既有外在可感的风貌,又有骨气的内在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的精神气质。
“风骨”作为一个文学美感特征,借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一个整体的美学风貌。具备风骨的作品,必然具备刚健有力、简约明晰的言辞,二者是统一的。风骨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批评术语,它是作品所透发的带有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而不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
风与骨虽各有所指,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它们又共同构成一方,与辞采构成表里对应,有主有从的两个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上,刘勰又着重阐述风骨应居于主要的地位,风骨可以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可以和辞采构成表里关系并占据主导地位。风骨作为文学的内在要素,是相对于语言表现的外在形式而言的,但是,不应该将它坐实为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它乃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文章的情理所抽象和虚化成的审美意象,是作品内容的“神”而不是内容本身。
由此看来,风骨,必须和文采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风”“骨”,两者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作品思想感情所显现的“风姿神貌”,反映出人物总体精神风貌以及艺
术作品所展示的以抒情主体的精神气骨为其主要内蕴的总体美感特征。
(摘编自王少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研究》)
1.下列关于“风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由初而盛的过程,即诗中“风骨”由失落至恢复、由逐渐形成至发展成熟的进程。
B.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关于“风骨”的完整论述,全部源于曹丕的“文气”说。
C.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是一个概括文学美感特征的词,形象描述一个人整体的美学风貌。
D.“风”与“骨”虽然各有具体内涵,但是在和辞采的关系上,与辞采能够一一表里对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例述较多,把“风骨”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论证,让读者看到了它的来龙去脉。
B.殷璠认为无论边塞诗派还是田园山水诗派,都可能有积极的人生姿态,都可呈现“风骨”。
C.风骨透发作品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美学风貌,但非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简单相加。
D.相对于作品的语言外在形式,“风骨”与文学作品的实际内容相关,甚至就是内容本身。
3. 下列诗句,全部具有“风骨”特征的一项是( )
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丁: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4. 两则材料都围绕“风骨”论述,论述有哪些不同?(4分)
5. 有人认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满含“风骨”,有人认为没有。请依据材料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文本一:
叛逆的儿子(节选)
白朗
柏年憋着一肚子闷气,暂时离开他一见生怯的妈妈、爸爸和华丽的屋子,穿着学生服背着手站在大风口,呆看着过往行人。他的目光并不转移,只是笔直地望着前面。
老人和阿小由他身旁悄悄地走近时,那一阵急促的咳嗽使他掉转头去。这时阿小已经匍匐在地上,在擦着流下来的泪,老人还在上气不接下气地咳嗽。
“唔,这不是老伯吗?你为什么沦落到这步田地?”柏年注视了老人一会儿,最后不觉惊奇地喊了这么一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