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4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小题。(10分)
惊蛰,春雷萌动万象新
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今年惊蛰交节是在3月5日22时43分34秒,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
②“惊蛰”这个名字,表现的是生物对季节变化反应的一种物候现象。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时间一般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所以便称这天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类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惊蛰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这个名字更为响亮生动,一直流传下来。
③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惊蛰时节,蔷薇科的植物如苹果花、桃花、蔷薇、樱花等纷纷盛开,其中桃花和樱花是最明艳的存在。“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与惊蛰三候对应,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期的花信风是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
④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作春耕的开始。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今年惊蛰的前一天是“春龙节”,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中国北方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古人认为,龙在天上主管云雨,龙一抬头,雨水就多了起来,这时不能误了农时,要及时播种,才能在秋后“大仓满,小仓流”。
⑤惊蛰这天,各地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在害虫刚出来的时候就将其清除,以保庄稼丰收。在一些地区,全家会聚在一起吃“炒虫”,寓意消灭害虫、人畜安康,“炒虫”并不是炒真的虫,而是玉米、黄豆等。
⑥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的习俗。
⑦旧时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吃梨象征着远离虫害。惊蛰节气,乍暖还寒,空气比较干,人容易口干舌燥,梨水分充足,有助于去火、润肺、止咳,因此惊蛰吃梨也符合养生之道。
⑧惊蛰过后宜养生。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⑨惊蛰这一天,千百年间共此时:仰望星汉灿烂,俯瞰蛰虫始振。雷霆万钧中,一个新的春天,正破土而出!
1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题“惊蛰,春雷萌动万象新”点明了写作对象,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动物入冬藏伏土中,称为“蛰”;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冬眠的动物,所以称“惊蛰”。
C.惊蛰“一候桃始华”是指到了春光灿烂、百花盛开的时节,百鸟归来,布谷鸟开始催促农民耕种。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惊蛰名字的由来、三候现象,以及农民对这一节气的重视、各地习俗等。
18.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分)
惊蛰时间一般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所以便称这天为“惊蛰”。
19.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共11分)
紫禁城里的“门当户对”
①社会流行语“门当户对”较早地出现在元代戏曲《西厢记》中,意为婚嫁的双方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互相匹配。由于门、户均为建筑木构件用语,因而“门当户对”与古建筑大门相关。
②“门当”是指固定大门的石头,在民间中又称为“门鼓石”或“抱鼓石”。民间门当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前部为门鼓,做成鼓的外形,鼓上多刻有狮子造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