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810字。
2022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蒹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飘渺文字”(牛运震语),惝恍迷离、意韵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事实上,不论是多写个人的《风》,还是多写国事的《雅》和《颂》,都能看出“人”的减与正,生活、政治、战争、仪式等,无不承载着“思无邪”的精神,只不过相较于《风》而言,《雅》更多一些隐喻和转义。《小雅•节南山》批评“吴天不惠”,《小雅•巧言》不满“吴昊天已威”,《大雅•瞻印》埋怨“天之降罔”,《大雅•文王》感叹“天命靡常”,均充满对“天”的怨怼和对居上位者的讥刺,这背后乃是“人”的意识之觉醒,而“人”之为“人”在于“明德”,也即处理好诸种关系:偏执臣忠、子孝、妻贤之一端是不适宜的,它同时也要求君仁、父慈、夫义。此时,《诗经》变成一个给大家讲道理的说服者,其目的是要建立理想的制度和理想的社会。
阅读《诗经》,让我们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它“思无邪”,是否会觉察到《诗经》里的那个世界,原来是既现实又理想、既功利又纯真的呢?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古老的经典,《诗经》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在了歌谣之中。
B. 《毛诗正义》虽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但好“以史证诗”,这是其不足。
C. 孔子评价《诗经》为“思无邪”,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偏差,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D. 《诗经》中的《兼葭》,被前人称为“《国风》第一篇飘渺文字”,内容有些模糊表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与正的,二者相辅相成。
B. 文章列举了很多人对《诗经》进行的注疏解诂,有助于读者深切感受《诗经》的丰厚。
C. 文章将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和朱熹的《诗集传》对比,强调朱熹的解读是穿凿曲解。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大量引用前人解读《诗经》的言论,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传》《郑笺》和朱熹的《诗集传》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扼要求是。
B. 《诗经》中的《雅》相较《风》多了些隐喻和转义,使其承载不了“思无邪”的精神。
C. 《诗经》中的怨怼和讥刺,实则是人的觉醒,要求处理好诸种关系,以建立理想社会。
D. 阅读《诗经》,能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因而帮助人们感受它创造的现实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毛诗正义》……但好‘以史证诗’”偷换概念,原文是“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可见应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原文是“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