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2张,教案约4440字。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 理解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词语手册,解决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画出看不懂和不甚理解的语句,并写成字条交给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是针对哪个事件而写的?(“三•一八”惨案)
2.谁能说说“三•一八”惨案的情况?
见课文注解①;
教师再补充: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鲁迅当天晚上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揭露控诉反动派这一暴行,严正地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同物偿还,拖欠得越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随后又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纪念刘和珍君》。
二、理解课文思路
1.《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七节中哪些小节是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的?(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
3. 第六、七节在文中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板书:写作缘由——纪念烈士——教训和意义)
三、分析第一、二节
1.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一、二节。
2.本部分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提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次)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 这三个“必要”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必要①:针对程君,更是针对刘和珍。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这样一位渴求真理的青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