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案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如何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灵活驾驭课堂。以及对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把握,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优化教学。约2470字。
捕捉动态生成,让课堂更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案例
乐清市象阳二中 吴彬
案例背景:
诗歌总能给人以美的感觉,在诗歌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歌的独特魅力,这始终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教的学生是一群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受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孩子语文素养不高,知识面狭窄,对诗歌凝练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在理解上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咏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歌,借雪抒发和友人的离别情怀。我决定让学生在朗读与鉴赏中发挥想像,想像意境,构造图画,使学生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打算在课堂上做一教学尝试。
案例片段:
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都说‘好诗如画’,读过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你能不能选取你最喜欢的的两句诗句来描一幅画呢?”
学生一下子来兴趣了,有的学生选取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诗句,有的学生选取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喜欢‘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女生起来回答,“我会描绘一个大雪纷飞,天气很冷的画面。”
“那你怎么画这样一个冷的画面呢?”
“我用白色的颜料——还有黑色。”
黑色?被这突然的回答,我一愣,“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学生没看出来这是白中一点红吗?在备课时,我认为这是很明显可以看出来的啊!忽然,我又意识到自己的疏忽。
有学生来劲了:“对,雪是白的,天是黑的。”
“你是根据什么来为你的画着色的?”我笑着问。
“诗中提到‘暮雪’,是晚上了,天色变黑了。”
我微微点头:“做到了结合诗歌内容,不错!”
可好几位学生马上有意见了:“不,不是黑色的,一片漆黑,就看不到马留下的脚印了。应该是天有点黑了。”
“我觉得用灰色更好。”于是,有学生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
“那么好在哪里呢?用灰色还有别的理由吗?”我点拨。
“作者与朋友分别,他的心情不好。”
“不好”?学生平时就喜欢用“好”或“不好”来表示一种感觉或一种现状。贫乏的语言,口语的习惯又表现出来了。
“原来色彩可以表示一个人的心情,想得不错!”我还是先表扬,接着再鼓励‘“就用‘不好’来形容诗人当时的心情吗?还有别的词语来形容作者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