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820字。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反思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品多的诗人词家,是否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宋代词人作品量和影响力第一的都是辛弃疾,苏轼和周邦彦分别居第二、第三。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
数据不仅标示谁第一、谁领先,还蕴含更深层的文学史意义,可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历史过程和变化动因,揭示规律性认识。比如,通过检视和分析唐诗名篇崔颢《黄鹤楼》的各种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接受者李白的评价和创作比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除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外,故事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评价也是名篇生成的重要因素。
数据能具体显示诗人词家名声的高下。提到唐诗宋词的名家,人们习称“李杜”“苏辛”,似乎李优于杜、苏胜于辛。但综合影响指数表明,杜甫高于李白、辛弃疾强于苏轼。更令人意外的是,最受追捧的词人不是苏辛而是周邦彦。在一百首和三百首宋词名篇中,周邦彦各占15首和40首,占有率远高于苏、辛。
数据可以明确展示名篇名家影响力的时代变化。宋明以来,崔颢诗作《黄鹤楼》和苏轼词作《赤壁怀古》的影响长盛不衰,故分别成为唐诗宋词的第一名篇。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名篇佳作,到近现代才广受注目,故综合影响力排名靠后。岳飞《满江红》、陆游《卜算子•咏梅》等也都是到现当代才被发掘出的名篇。
数据还反映出诗人影响力与作品量的关系。杜甫、李白的诗作量名列前茅,辛弃疾、苏轼的词作量也是第一、第二。由此可以说,影响力大的诗人,其作品量往往也很大,但不能说作品量大的诗人就一定影响力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由此可见,精品名作多才是成为影响力大的诗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显示文学史的发展面貌和进程,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意义,但数据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效度有限,只能说明文学史的部分问题,而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二是信度受限,无论是人工挖掘还是机器自动提取,受人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数据的信度会有优劣高下的差异。由于指标种类少,目前衡量名篇名家的数据还不充分完备,尤其缺少内质型数据,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和充实。挖掘数据的难度,不仅在于到哪里找数据,更在于要找哪些数据。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数据意识和数据存量,什么样的数据对衡量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繁荣程度、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有用有效,这既是实践操作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文学数据,需要分类分层建立起文学史数据的指标体系,以确保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有了完整的指标体系,才有目标和途径去寻找发掘数据,才有可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自动分析提取数据,不断扩大数据的种类和体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不断满足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的需求。
(摘编自王兆鹏《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既可以通过史料了解唐诗宋词世界的华茂繁荣,也可尝试用大数据对此进行显示和验证。
B. 数据显示,诗词名篇的影响力不仅和其作者的作品量有很大关系,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C. 无论是从操作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我们都需要重视数据对评价作家作品优劣的有效性。
D. 建立起完整科学的文学史数据指标体系,有助于解决数据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第四段列举数字,表明人们的经验判断与数据反馈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具有说服力。
C. 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篇,突出了数据在描述文学史发展进程、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作用。
D. 文章在论证时,既能多角度阐述数据的功能,也能客观指出数据的局限性,颇具辩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篇生成与故事传播、意见领袖评价关系密切,离开“李崔比拼”,《黄鹤楼》不可能流传。
B. 《春江花月夜》如能提前受到关注,张若虚在唐诗领域的综合影响力可能会超过“李杜”。
C.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等众多经典诗篇的传诵,成就了杜甫在唐诗领域的非凡影响力。
D. 增加内质型数据指标,可以解决数据效度和信度问题,可使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诗词名篇的影响力”错误。张冠李戴。应是“诗人词家”的影响力和其作者的作品量有很大关系,而非“诗词名篇”。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大量古籍已流失或毁坏。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