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30字。
广州市天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成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承受书写的材料,殷商和西周用甲骨(龟甲和兽骨),东周、秦和西汉用简牍(木简、竹简)和縑帛(丝绸) ;此外有范铸文字的钟鼎、凿刻文字的石碑,等等。东汉开始有“纸”。
史载:“蔡伦造纸”。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改进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破麻布、旧鱼网等含有植物纤维的废品,捣烂、腐蚀、分解,造成纸张,这叫做打浆法。打浆法是造纸的关键技术。从纸浆中提出纯净的纤维,去除杂质、加以漂白,就造成适合书写和绘画的洁白纸张。他主管宫中器物生产,既有改进造纸的要求,又有试验生产的条件,终于造出轻软价廉的“蔡侯纸”,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根据他的方法造出的纸,后来被称为“蔡侯纸”。西汉宣帝时候已经有早期的植物纤维纸,不过质地过于粗劣。出土的西汉麻纸证明,不能用于书写。这比“蔡侯纸”早两百年。
“蔡侯纸”之后一百年,又有“左伯纸”,是东汉末年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所造,进一步提高了造纸技术。东晋以后,纸完全取代简牍。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常用纸抄写古籍。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北魏、隋、唐、北宋等时期用纸抄写的经卷。
造纸术由洛阳一带传到江南,促进了江南的文化发展。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若二王(羲之、献之)真迹,多是会精竖纹竹纸。用“竹丝帘”捞浆成浆片,把浆片贴在墙上晒干,就成纸张。
东晋葛洪用黄檗造纸防止虫蛀。陈朝(557——589,南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提到五色华笺,河北、胶东之纸。这时候,既求耐久,又求美观,造纸技术又前进了一步。为了扩大生产,造纸原料因地制宜。在产藤的地方用藤角造纸,是新的发展。唐宋时期,蜀纸最有名。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蜀中多以麻为纸。苏东坡《东坡题跋》中说,成都浣花溪水清滑异常,以沤麻楮作笺纸,洁白可爱。明清时期,作用较大的纸是:竹纸、毛边纸和宣纸。其中宣纸是在造纸历史中有着特殊地位的纸。它的优点是物美,不是价廉。出产于安徽泾县等地,集中在宣城销售,因此称为宣纸。
宣纸的生产过程包括:浸泡、灰掩、 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条操作要求,经过一年才能造成。唐代宣纸是贡品,受到书画家的喜爱。明朝是宣纸鼎盛时期。清朝宣纸分为棉料、皮料、净料三大类,并有单宣、央汞宣、罗纹宣等二十多种。清末以来,洋纸竞争,纸业衰落。宣纸具有特色,勉强推持。今天中国和日本的书法家,不少人仍旧经常使用宣纸。
公元2世纪,正当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中国和西域之间的交通开通了。纸张沿丝绸之路出口到当时的西方,造纸术经西域传到阿拉伯,再传到北非和西班牙,最后传到西欧。长期间,欧洲人以为植物纤维纸(所谓褴楼纸)是德国人或者意大利人所发明。现在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的物证,承认纸是由中国人首先发明的。
(摘编自周有光《说纸》)
材料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 早已有了本体意义。“媒介” 构成了这个时代的语用环境,同时也成为时代之中主体交流与沟通的核心枢纽。它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艺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载体,甚至它不再仅是“载体”,而是一种新的交往“主体”。
在一般认识中,媒介就是信息的载体。对于阅读来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而非其载体。可是,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什么是媒介”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从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息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媒介即讯息”。这是伊尼斯的学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1964)中提出的重要论述,它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而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成为一种参与主体塑造,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认识媒介”与古布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林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本体意义:一种传播共同体的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时期“纸”的出现,扩大了承受书写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大降低了书写的难度和成本。
B.从西汉出现麻纸到东汉蔡伦造出“蔡侯纸”,造纸技术的改进极大拓宽了材料的取材范围。
C.虽然周有光客观陈述中国造纸术的发展及传播史,但读者仍能感受到其对祖国文化的自信。
D.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仅要关注媒介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关注媒介内容及其所营造的氛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依据书写所用纸张呈现出来的纹路完全可以签别两晋时期的古籍、 书法来自南方还是北方。
B. 宣纸在唐切时成为贡品,至今仍深受中外书法家的喜爱,说明其与书画一样具有艺术价值。
C. 由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他们对媒介的认识立场一致,观点一致。
D. “认识媒介”如同“认识你自己”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人是媒介的一部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跨媒介阅读和交流"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与人之间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进行交流互动
B.阅读文学类作品时注重文学修辞
C.借助图片、影视音频来帮助理解小说内容
D. 付费阅读报纸杂志以获得更多资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分)
5. 《千里江山图》 是我国北宋王希孟所作的传世名画;2022 年央视除夕春晚从中汲取灵感编排了舞蹈剧《只此青绿》,使这幅书画史上的瑰宝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第六回刘姥姥 进荣国府(节选)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且听细讲。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