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1690字。
宁波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疫期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特别是让回家过年、走亲访友的中华民族传统春节风俗按下了暂停键。这种突如其来的暂停,顷刻间吸引了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的民众视线和注意力——新冠肺炎疫情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依据微博热榜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2月25日24时,近1个月的微博热搜榜前15名的内容中,都离不开核心语义“新冠肺炎”。在持续1个月(实际上还会更长些)的时间里,排行前15名的网络信息都趋向(或者说聚焦)一个受众络语言传播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信息受众长时间关注的需求导致的。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信息发布就显得容易和随意。尤其是全民都高度关注疫情防控这一核心语义,急迫想了解这一语义下的动态信息时,与此内容有关的许多信息就很容易被受众关注而聚合。于是,官方的、个人的,过去的、现在的,真的、假的……错综复杂,扑面而来,让人是非莫辨。这些信息的来源错综复杂,但都属于“新冠肺炎”语义场下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多渠道信息来源的需求。
由于信息发布的主体呈多元化的特点,加上网络语言传播是以传递信息和网络交际为主要目的,导致网络信息形成长短不一、文体不一,感情色彩不一等纷繁芜杂的文本,导致信息文本风格各异。受众根据个人需求,获取不同的信息文本,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
(摘自王进安、胡雪雪《抗击疫情语境下的网络语言传播》,有删改)
乙
对于网络语言规范化,究竟是顺其自然还是要积极干预?有学者提出:“语言系统对这种现象也会有一个自净化过程。”此观点认为语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和“优胜劣汰”机制。我们同意语言发展演变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大众对语言发展所起的约定俗成作用,网络语言的变异用法确实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对某些网络语言的变异用法也持动态发展的观点,并不主张一棍子打死。基于公民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希望人们在使用规范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进行语言的创新,而不是在错字、错句、过度使用外来语、语用不当等不规范不准确的使用基础上去以讹传讹。
当前网络语言生态环境混乱,亟须建立系统的网络语言规范化政策,用相关政策指导网络语言规范化工作的开展。
1.显性政策制定
显性政策,指在语言管理或语言规划活动中指示明确且易于观察的政策。目前国内在网络语言规范化的政府政策制定上,一是政策缺乏,二是政策的显性度不络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这一说法,但并未对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提出明确意见。
在网络语言规范化政策的制定上,要形成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分层机制。
网络语言规范化宏观政策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府,国家政府可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如国家语委制定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进入21世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使用人群逐年递增,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用语用字领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没有得到准确规范的使用,甚至出现了很多变异。因此,当下大多数中国公民参与其中的网络语言使用,应该成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另一个主战场。国家政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依托,进一步明确互联网语境中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用以指导互联网语境中的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
省市地方应在国家宏观语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语言使用和语言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内容更加详尽、实施步骤更加清晰、管理分工更加到位”的中观政策系统。要争取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网络语言规范法规体系。地方政府应属于中观语言政策的行为主体,因为地方既要担负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传达任务,还要承担根据地方语言生活制定地方中观法规的责任。
微观政策的行为主体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宗教组织等社会组织结构,根据网络语言生活的虚拟性,应该还要加上网络社区,即聊天群、微博、公众号等。在微观政策层面,首先要根据各语言社区的语境特征进一步细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其次,语言政策的微观层面是实际的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反馈者,要重在实践。从社会组织机构到网络虚拟社区,政策的执行还是要落实到个人,每一个个体公民是微观语言政策的具体行为主体。
2.隐性共识达成
隐性共识是公民的语言态度或语言观念,即在语言生活中所持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使用的态度或观念。通过“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通过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建设完善,来促进公民隐性语言共识的达成,使公民能在社会语言生活中自觉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能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推敲与斟酌,力争做到准确优美的言语表达。公民“语言自觉”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因为个体的“语言自觉”意识基于个体语言文化素养的积累,全民语言隐性共识的达成,既有个体对国家语言生活的态度,也有国家政府对语言生活的积极干预和引导。公民语言态度直接影响公民语言行为和语言选择。公民隐性语言态度共识的达成需要多方共同促进。
(摘自张颖炜《国家语言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明的微信公众号“明明如月”,属于网络语言规范化微观层面政策的执行者与实践者。小明是微观语言政策的具体行为主体。
B. 作者肯定了网络语言的变异用法确实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鼓励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进行语言的创新。
C. 一些省份在地方语言文字法规中提出“网络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这一说法,是在语言管理或语言规划活动中关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的显性政策。
D. 因为语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功能,所以,疫情期间网络上发布的关于疫情的各种风格的语言文本,应顺其自然,让其“优胜劣汰”。
2.下列对材料如何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甲采用了引用论证、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防疫期间网络语言的特点。
B. 材料甲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写了防疫期间网络语言的特点。
C. 材料乙分点展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讨论了网络语言规范化政策的制定。
D. 材料乙中在论证中观政策系统时,强调要争取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网络语言规范法规体系并进一步细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
3. 防疫期间,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根据材料甲写出具体特点。(3分)
4. 公民隐性语言态度共识的达成需要多方共同促进。请结合材料乙,谈谈你对公民隐性语言态度共识达成的建议?(6分)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周朴园 (向待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而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鲁待萍 (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