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00字。
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觉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要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读者在读史的时候能感觉到“叙述人的口吻”的分量。看《史记》中的列传,我们会觉得许多地方隐隐约约有司马迁的声音,反映了司马迁特殊的口吻,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历史事件独特而深刻的评价。后代的中国正史明显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重要的篇目后,往往要加上一个“史臣曰”的尾巴。中国史书虽然力图给我们造成一种客观记载的感觉,但实际上是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和手段造成的“拟客观”效果。
翻开中国的正史,读者立刻会发现,中国叙事里的叙述者往往不是某一个作者,而是史臣的集体创作,这种情形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子。只有司马迁、班固、范晔和陈寿(或许还有欧阳修)是例外。伟大的叙事文学一定要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集体创作永远稍逊一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前四史特别受人推崇的原因,尤其是《史记》,我们读到项羽兵困垓下、韩信受胯下之辱、荆轲刺秦王等等名篇时,总是无法不与司马迁本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历代长期形成的对史的狂热崇拜,也由于在清亡以前史料永远只对史官开放的历史事实,中国正史叙事者似乎总是一副“全知全能者”的姿态;然而,这种全知全能却只是局限在庙堂里。
它的触角甚至伸不进皇家的后院,当然更难看见“处江湖之远”的草民百姓的众生相。一种纯客观的叙事幻觉由此产生,并且成为一个经久不坏的模式,从史官实录到虚构文体,横贯中国叙事的各种文体。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断代史家们一方面保持新闻实录式的客观姿态,另一方面又以批评家或者评判人的姿态出现,从《左传》的“君子曰”到《史记》的“太史公曰”,再到后来各种断代史的“史臣曰”,均是明证。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了中国史文中有“叙中夹评”的传统,而且透露了史文中有所谓“多视角”的叙述观念,从而打破中国史文用文件和对话法造成的纯客观的假象。即使编年体史文的撰述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剪贴术”,其中蕴有史家高度的“取舍”成分在内。野史中的叙述人更是不断地介入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中。“演义”是一种跨“史文”与“小说”的骑墙文体。一方面,“楔子”里的“看官,且听道来”和“回末”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明道出了叙述人的侵入,另一方面,作者在正文里又时时营造“纯客观”的假象,好像他绝对“述而不作”,充其量只是把手头的现成史料凑成一编而已。
这些又如何体现在中国叙事文研究课题里呢?如果我们用“说话”代表小说的成品,那么“说话”的内容和原料,就是所谓的“故事”,而“说话人”则是把原料(故事)变为成品(说话)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说话人的手中,风格意义都不同,构成的“说话”也不同。因而从“说话人”和“说话”的观念出发,来分析和界定叙事文学,应该是个理想的角度。
(摘编自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没有全知视角,是难以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的。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写本朝的第一代皇帝,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贯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中国史书时,我们常能感觉到事件本身和讲述者两种不同的存在,而讲述者总是想人为营造客观记载的感觉。
B.中国正史多由史臣集体创作,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也极少见,因没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称不上是伟大的叙事文学。
C.正史叙述者似乎总采取全知全能视角,使得后世形成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只是纯客观的叙事假象。
D.无论是断代体史文还是编年体史文,都有“叙述人的声音”,依据各自体例的特点,透露着史学家的评价与“取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史料只对史官开放,正史叙事往往采取“全知视角”。而野史叙事则常常使用“有限视角”。
B.中国史文运用文件与对话法,一方面体现了史文实录史实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其表现得较为客观。
C.《史记》中关于高祖异生、异相的描述,极可能来自宫廷或民间传闻,不具有真实性,研究价值不大。
D.材料二作者认为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审美感知世界变得深邃丰富了,其更优于全知视角。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作为材料二第四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评《水浒传》第9回“‘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
B.脂砚斋赞《红楼梦》第3回“从黛玉眼中写三人”。
C.钱钟书:“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
D.《左传》写“曹刿论战”没有介绍曹刿家事,只是寸步不离地追随他的行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表达了历史学家对实录史实,探究因果的追求,对历史思考后的“取舍(评价)”,这些最终通过叙事得以呈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卡
[俄]契诃夫
九岁的男孩万卡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外出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
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