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3033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影像扑面而来,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作为人类文明的符号系统,影像本质上是关于时空的具象叙事。在影像生存时代,影像生产不再是通常被垄断的基于新闻理念或者艺术理念的专业行为。今天,专业影像生产者依然凭借精益求精的创作唤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较之于数不胜数的“业余”生产者,专业生产者的影像覆盖面难免显得局促和单薄。影像生存时代的魅力一方面在于庞大人群中涌动的灵感与智慧,让短视频的场域常常充满新鲜的气息;另一方面在于给了所有参与主体相对平等的展示机会,全民影像的短视频生产也呈现出多元审美文化的特点。另外,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的一个统计,抖音用户上传的视频中记录了“1517万次‘出生’、2.53亿次‘长大’、1819万次‘毕业’、3347万次‘催婚’、715万次‘退休’”。可见,这样体量的集体影像记录意味着人们不再总是被动地处于影像的控制之下,不再是对影像一味屈从式消费,而是依据大众美学的特征主动参与和创造。同时,在短视频文化的推动下,今天的影像正在成为人们越来越习惯的“语言”表达或交流方式,或者说,影像已然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新“语言”。
然而无论在宏观视域中短视频的影像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关系变得有多么密切,影像终究是世界的投影。今天,影像化生存已经给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见”与“不见”的观看世界的机制。但其“看见”的世界相对闭合,并由多种力量共同塑形,既在于其个体内心的愿景,“因趣结缘”的群体认同,也在于技术与商业等外部机制的强力嵌入,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我们理想的情形是,通过超级短视频平台和强大的搜索机制,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他们想要观看的影像。但现实的情形是,人们通常不会充满理性地逐次打开进入影像之窗,而是容易在源源不断的短视频影像供给中,让观看行为从有序转为无序、从逐新转为重复、从清醒转为沉浸。在日积月累的观看积淀中,人们看起来是在别人生产的影像中流连忘返,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我的世界”。由于智能手机与个体的亲密匹配,人们之于短视频的观看行为往往是独立和隐蔽的,因此这种“选择”更容易听从他们内心的召唤,也可以更容易且精准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影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逻辑也会精准地把它们嵌入到“我的世界”中。另一种对“可见世界”强大的塑形力量是来自于消费社会的商业机制。人们生产的短视频影像,不管是否有营利的目的,都在无形之中被标注了以观看量和点赞量等为“货币”计量方式的价格,观看量和点赞量也在调配和刺激着影像的再生产。
短视频场域中,缘于对自身“见”到的世界的充分认同,也因此会对“不见”的世界习惯性忽略。此外,随着影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难厘清其与现实时间交错交缠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脱域机制会以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摘编自刘永昶《短视频时代的影像化生存》)
材料二:
技术媒介是人类的文化肌肤,它作为媒介延伸人类的身体,塑造人类的感官,创造新型文化。当前视频化生存预示着这种新型文化的崛起,全方位地冲击着人类社会。
当下,人们常常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限制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全面了解,以至于造成了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形成了文化区隔。这个路径展现的批判性思维及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没有多大意义,其中某些研究的视野和推论过于简略,比如参照系的设定常常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将考察尺度放大以呈现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探讨技术与文化的深层关系。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中,技术更新带来更多的文化交往,人们的认知范围大大地扩展了,遭遇不同文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德布雷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侵蚀文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技术价值的轻视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精神基因里。在哲学传统基础上,我们发现技术和文化的对立,而我们也一直理所当然地保留了这种观念。”因此,“技术文化”没有在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德布雷提出一个观点,技术趋向整合,文化趋向分割,“文化将人类物种分割成具有人性化的却不相叠加的东西:种族、人民和文明。然而,技术又将人类整合成一体”。由此,技术与文化展现出互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技术是无国界的,但它的实施必然受到文化影响,在技术的不断更新中,文化也出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交汇。
这个观点的启发意义在于,一是不能将技术与文化对立起来,而要变化思路,探讨两者是如何实现互嵌和转换的;二是既要在较大尺度中看到技术对于促进文化交融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要高度警惕技术可能对文化造成的侵蚀,特别是造成文化隔绝的危险,无论是在个体还是社会层面。技术更新带动的文化发展,必然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圈,视频化生存激发的技术破圈已超越文化,这个破圈,致使人类基于碳基身体的主体性正在遭遇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
(摘编自孙玮《技术文化:视频化生存的前世、今生、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影像生存时代,影像生产不再是专业行为,专业生产者的影像覆盖面也显得局
促和单薄,很难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B.人们进入影像之窗后,观看行为容易从有序转为无序、从逐新转为重复、从清醒
转为沉浸,从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我的世界”。
C.随着影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脱域机制以挤压效应让真
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D.技术文化在文化中没有一席之地,这和技术价值受轻视以及保留技术和文化的对
立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像化生存时代,人们不再被动地处于影像的控制之下,不再是对影像屈从式消
费,而是主动参与和创造。
B.作为全民影像的短视频生产呈现出了多元审美文化的特点,这与所有的参与主体
有了相对平等的展示机会有很大关系。
C.材料二认为人们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这造成对世界的片面认知,形成了文化区隔。
D.关于技术文化,德布雷认为技术和文化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是互构的,技术更
新可以直接带动文化融合。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既肯定了短视频时代影像化生存的积极意义,又指出它的弊端,一分为二
看问题,体现出论证的思辨性。
B.材料一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脱域机制会以
挤压效应让真实的生活时空变得越来越不可见”这一观点。
C.材料二第一处引用德布雷的话,是为了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侵蚀文化的原
因,从而得出“技术文化”在文化中没有获得一席之地的结论。
D.材料二先指出人们常常使用“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批评“视频化生存”的不足
之处,再做立论,先破后立,体现了论证的针对性和充分性。
4.材料一开篇指出“影像扑面而来,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发
生了哪些变化。(6分)
5.同是提及视频化生存中出现的“信息茧房”这一负面现象,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明显不
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吉公(节选)
林徽因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同许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间长大,也就习惯于里面各种错综的安排和纠纷,像一条小鱼在海滩边生长,毫不以那种戏剧性的集聚为稀奇。但那大部分的戏剧此刻却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错综的人物中的一个,他是我们的舅公,我们都叫他“吉公”。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孩子。祖母等人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是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