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30字。

  第二单元 6.2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感情。
  3.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
  难点:
  鉴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婉的江南水乡,孕育了两位才华横溢的水乡才子。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寥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戴望舒以一首《雨巷》撑出了一个时代的哀婉心曲。
  而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在剑桥之畔低吟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徜徉于康河的秀丽风光中,从而成就了近现代诗歌史上三美齐聚的佳作——《再别康桥》。
  二、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三、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出身于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上的一位巨星。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
  代表作品:《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四、题目解读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一往情深。从诗题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