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20字。
第二单元 7.2 秦腔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3.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难点: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二、写作背景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人。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质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三、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秦腔》。2007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主要作品:小说集《兵娃》《山地笔记》《天狗》《晚唱》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等;自传性作品《我是农民》;散文集《天气》《心迹》《万物有灵》等。
四、题目解读
“秦腔”,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本文虽以“秦腔”为题,但意在写秦川人,意在通过对秦川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