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40字。

  第三单元  12.1 石钟山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文章脉络,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冏,把握通过记游捐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写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走近苏东坡,跟随他姿态横生的笔触,去领悟游览名山大川引发的人生思考。这类富含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在苏轼的诗歌中也有表现,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两起三落,再三遭贬”的坎坷人生。以此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深刻理解课文的丰富哲理做铺垫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
  二、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三、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嘉祐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