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50字。
第二单元 5.1 雷雨(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的概念、种类、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关系,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体会本剧中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雷雨》不仅是戏剧,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难点: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可能都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剧,现在比较流行的有网剧,影视剧,按剧情分有仙侠剧,青春偶像剧,宫斗剧等等,在早些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中外名家的话剧比较流行,比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我们熟悉的比如《哈姆莱特》,中国的十大经典话剧,第一部就是《雷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雷雨》。
二、写作背景
曹禺在青少年时代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作者介绍
曹禺(1910一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剧作家。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刷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之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