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50字。
第五单元 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悼词的内容与思路。
2.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与崇高人格。
3.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悲悼之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难点:
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而含蓄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人类社会的问题,并为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逝世,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我们一起走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近马克思。
二、写作背景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的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
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三、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他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