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40字。

  第一单元 1.3 庖丁解牛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课文后得到的启示。
  难点: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来看看下面的成语
  “运斤成风”、“涸辙之鲋”“朝三暮四”“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踌躇满志”“贻笑大方”“螳臂当车”
  1.请你说出跟这些成语都有关系的一个人名。(庄子)
  2.讲讲其中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