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20字。
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自外于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答案,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对于这种文体越界,史铁生认为是件好事:“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也许,在他看来,当一种文体无力承纳作家的“不轨之思”时,需要改变的,恰是我们对文体边界的厘定。
为数不多的从文学史视角研究史铁生的论者,都曾强调过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文学史写作对史铁生一定程度的“忽略”。他们为此扼腕痛惜,但如果跳脱通过文学史为作家寻找坐标的惯性思维,史铁生的不能被整合归类反倒成了他始终保有鲜明文学个性的自由徽章。站在文学史边缘的史铁生对文学有自己的分类——“面对灵魂的写作”“面对社会的写作”“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写作”以及特殊时代的“奉命写作”。在史铁生的文学词典里,“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小说是什么,从来都是一个生长着的问题。史铁生曾借用徐悲鸿的名联“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来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大约早已洞悉自己终将是一个孤绝寂寥的独行者。
(摘编自荆亚平《“不轨之思”与文体越界》)
材料二:
一个残疾作家,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他拷问着、自省着、盘诘着。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平凡与奇迹、绝望与幻觉……史铁生的世界充满了悖论,满溢着困境。在他那里,俗谛的召唤消失了,他尽可能绕过被千百万人重复过的思维之网,精神被还原到一片混沌之中。
史铁生写小说,故事永远是单调的,但内蕴竟如此丰满。而有时,艺术的界限被踏破了,使你不知道这是诗呢还是散文,是小说呢还是随笔。形式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漂泊的心。技巧、主义、思潮、热点均与其无缘,他的世界只有生命与苍穹。但这简单的元素却迸放着汩汩热流,你在红尘滚滚的商场可以看到这热度么?在变幻莫测的官场里能领略其风采么?不,你在世俗王国永远看不到它,在所谓精英文人那里也领略不到它。史铁生是一颗夜幕里的新星,虽微小而又微小,但其迷人的光泽,已使昏暗之夜显得更加无色。
《我与地坛》是一曲生命的交响,那寂寥的底色下涌动的是汩汩热流,作者在一片荒芜的园子里感受到了时间,感受到了命运。除了鲁迅、张承志的作品曾这样荒凉地展示过人性的苦涩外,中国的新文学,绝少这类形而上意味的孤独的咏叹。史铁生以其岑寂的声色,将已身的苦难与人类的苦难汇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荒凉里,倾听着生命慢慢的流逝声,倾听着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一切都是流动的,像肖邦的夜曲,宁静中隐含着悠远的韵致。
在他的灵魂里与其说感到了一个残疾者的精神代偿,不如说看到人类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一切有着自由意志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亲昵和抚慰。史铁生以自己的孤独而获得了朋友,其作品也因此与流俗区别开来。我相信他已不再简单的隶属于文学史,而未来的哲人或诗人,或许正是通过这类文人的著作,看到我们这一代的苦境。
这虽只是猜想,但是史铁生,对此当之无愧。
(摘编自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史铁生向自己发问,进而开启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思想愈发深刻。
B.在自问自答中,史铁生仿佛进行着思想的自搏,他的全部小说,都采用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形式展开。
C.史铁生的写作重视思想,轻视形式技巧,在作者看来,“面对灵魂的写作”是唯一的、最高的文学品类。
D.史铁生的作品个性鲜明,思想独特,难以被归类,部分论者认为他在文学史上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与地坛》一度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史铁生认为散文与小说可以越界,所以无须厘定两者文体的边界。
B.史铁生的小说,故事多数是单调的,但内蕴是非常丰满的,可以说比“所谓精英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C.中国的新文学中,《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可与鲁迅、张承志的作品并驾齐驱,都荒凉地展示了人性的苦涩。
D.史铁生自外于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但作者看到了其独特的价值。
3.材料一中提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下列语句不能体现他已“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的一项是(3分)
A.这就是命运,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B.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合欢树》)
C.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我与地坛》)
D.于人类而言,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务虚笔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海 徐广慧
老张来了。
老张来的时候,麦子都高过觅食的喜鹊了。麦田像是绿色的海,从天的那边,铺到天的这边。那老张,肩膀上挎着一个布书包,书包里放着写日记的本子。
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老张走路一晃一晃的,见人就说,吃了呗?干什么去呀?见到岁数大的,他就喊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见到岁数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问得一蒙一蒙的,瞪着眼睛看着他,心里嘀咕:这人谁啊,俺不认识你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