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780字。

  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氏就出现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
  从西周到春秋,姓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同时,赐姓制度的施行,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嫡长称伯,庶长称孟”。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名为氏,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姓氏概念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已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春秋晚期,诸侯兼并,强宗倾轧,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氏”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别婚姻”的母系社会古姓和“明贵贱”的父系社会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
  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兄弟民族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为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因避讳而改姓,例如因为要避讳孔丘,统治者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有邱姓而无丘姓。因入贅、过继、收养改姓。
  ……
  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姓氏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中后期,最古老的姓氏大都带有“女”字。
  B.奴隶制时代,同姓不能通婚,贵族和奴隶之间用不同的姓氏来区别贵贱。
  C.战国时期,姓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氏也与政治等级脱钩,最终合二为一。
  D.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引用《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用以论证姓氏的起源,接着论述了姓氏的功能、发展演变及其原因等。
  B.文章先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不同时代中国姓氏文化的特点,最后得出,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的结论。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增减损益的原因,选择有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认为每一种姓都包含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按时间顺序阐述能让我们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了解得更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下西洋的郑和本名马三宝,后被赐姓为郑,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血缘关系。
  B.田完本名陈完,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C.满族的金姓同学说自己属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因辛亥革命,爱新觉罗家族为自保而多改姓金。
  D.小李同学认为中国姓氏制度基本上是稳定的,按姓氏溯源,他认定自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陈红军:铁拳尖兵永驻喀喇昆仑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在位于喀喇昆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营区门口,矗立着一座由原营长陈红军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雕塑,这座雕塑由拳头和战车组成,象征着“铁拳”永远守护在这片雪域高原。
  “祖国山河寸土不让”
  2020年6月,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