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30340字。
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象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汨汨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使我们领略诗情,同时也让我们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物、植物——梅花的枝丫、摇曳着残叶的枯藤、斑豹的跳跃、猛虎的利爪。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的“书体”。
如果一位学者在一棵枯藤之上看到了某种美,它那不经意的雅致,枝头弯弯曲曲,几片叶儿悬挂其上,漫不经心,却又恰到好处,他就会把这种种的美融于自己的书法之中。如果另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也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枯藤”和“劲松”的笔法。
这些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
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该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应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节选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旭的草书富有意境,既抒写情感又表现自然界的物象,“因情生文,因文见情”,情感与形象互相交融。
B.书者借助笔墨,用抽象的点、线、笔画使“字”表现客体形象的骨、肉、筋、血,从而让“字”有了生命感。
C.中国书法家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种种韵律,造就了不同的“书体”,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书法一种动态美。
D.中国书法的“势”是书法家通过改变汉字的对称结构,使汉字的造型不再平衡匀称而获得的一种冲力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入,书法家笔下的文字就成为表现生命的单位,升华到艺术境界,成为美学的对象。
B.赵子昂先先画鼠形数种,是为了准确表现“为”字所象之形,以达到“书者‘如’也”的效果。
C.中国文字起源于客观物象,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意境丰富,因此中国书法能让人如睹画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中国书法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都跟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B.孙过庭的《书谱》有这样的论述:“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C.评论家认为北魏《张猛龙碑》“古朴典雅、险绝竣逸,其中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能很好地保持平衡”。
D.虞世南在其《笔髓论》中有云:“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