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070字。
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而通情达礼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丈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人之道”表达的正是这种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诉求。而当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来点化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张时,“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正所谓“在已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谓之理”。换言之,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则来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内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已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概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传统文化将自然与文明割裂开来,强调二者对立,因而不重视人的性情。
B.人的自然性情与文明息息相关,既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也是文明的理想归所。
C.中华礼乐文明强调情与理:理以情之不爽失为前提;而发乎情,则须止乎理。
D.认识到中华礼乐文明通情达礼的特质,便可处理好当代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证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时,将东西方对待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对比。
B.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分析,也有对当下问题的思考。
C.文章对中华礼乐文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问题的利弊都有提及,体现了辩证态度。
D.文章阐释“理”的来源,证明了中华礼乐文明本平性情又强调立乎情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现实情态的反映。
B.“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感共振境界的体现。
C.“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抗疫标语体现了通情之义,彰显了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D.“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战国时楚国奸佞小人共情的集中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体育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