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90字。
山西省孝义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读??书(8分)
1.将下面句中加点处有误的汉字或拼音,更正在田字格或拼音格内。(2分)
(1)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隔(gé),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2)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喧腾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我知道,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丽江。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怒不可扼。
(4)《觉醒年代》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不修边幅,或步履匆匆……
(5)这件事众目昭彰,你不必再强(qiáng)词夺理了。
2.读经典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6分)
(1)古人常于诗词中托物抒怀。苏轼借写孤鸿“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了孤独的心境和清高自守的志趣;陆游借写梅花“,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心迹。
(2)《虽有嘉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说明“实践出真知”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句得2分)
(3)《大道之行》中多用对偶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文中表达“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之意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对一组得2分)
二、读??思(28分)
(一)
3.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1分)
“和”字源于“龢”。《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yuè)是一种吹奏的中国古代竹制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奏该乐器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能调和众声。
(1)以上是关于“和”字字源的一段话。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龠”字共17划,其中最后五划是:竖、横折钩、横、竖、竖。
B.划线句的语序不合理,应改为“一种古代竹制的中国吹奏乐器”。
C.由以上语段可知:“和”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
D.由“和”字“调和众声”的本意,可引申出“和谐”“唱和”等涵义。
(2)从古至今,“和”的内涵不断丰富,涉及多个方面。阅读下面材料,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你对B、D两则材料中“和”的理解。(4分)
A.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皇侃《论语集释义疏》
B.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①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②,故不同。然不同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
C.夫和实生物③,同则不继④。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⑤而物归之。——《国语??郑语》
D.中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愿同各国一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
【注释】①宜:合适、相宜。②方体:抽象而固定的教义,即教条。③生物:生成万物。④继:发展、继续。⑤丰长:丰富而长久。
我的理解:
A.“和”是能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但不追求与他人完全一致,有自己的原则。
B.“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和”是反对单一元素的简单强化,主张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平衡。
D.“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任务。(5分)
【材料一】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现被珍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其造型是位跪地执灯的宫女。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中心有灯芯,右臂高高举起,垂下的袖管成为灯罩。灯盘上附有短柄可以来回转动,灯盘上面的两片弧形板也可以推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
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当灯烛点燃时,烟灰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长信宫灯。“长信”就是永恒的信念,代表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该灯保留了长信宫灯的整体造型,既有传统韵味,又环保巧妙。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顶部,象征着奥林匹克火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