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4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③、必修④。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民族都有道德语言,但不同民族的道德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较大差异。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但目前我国伦理学界对此领域还很少展开深入系统研究,这是我国伦理学研究亟须弥补的重要课题。
中国道德语言既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建构者。中国道德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记忆、道德语言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中国道德语言借助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形式将道德文化表达出来,使它内含的伦理意义变成可以言说、交流、沟通、解释、理解的东西。没有道德语言的建构作用,道德文化只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事实上,道德文化是历史的、现实的,并且具有未来的发展空间,其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都需要借助道德语言得以建构。
当然,中国道德文化对中国道德语言也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道德语言旨在表达的内容。如果没有道德文化提供的具体内容,中国道德语言便没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在如何认识中国道德语言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观点。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文质彬彬”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借助“君子”概念来论述“文”与“质”的关系。所谓“文”,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所谓“质”,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超过他表达它们的文采,就会显得不足,而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超过他想表达的内容,就会显得.浮夸。他显然想强调,“文”与“质”般配才是最好的。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状态。
中国道德语言是具有巨大魅力的道德语言形态,这是因为它表达的内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中国道德文化是具有巨大魅力的观念形态,这是因为它的表达形式是特别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感染力的道德语言。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有机结合,演奏出既有美的意境又有善的意蕴的二重奏。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美善合一的生存方式。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道德语言,并且用它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从而谱写了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一部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就是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历史。
(摘编自向玉乔《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民族的道德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道德语言是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而这些需要借助道德语言才能得以建构。
C.与西方的道德语言和道德文化相比,中国道德语言和道德文化更强调历史性。
D.道德语言和道德文化既善且美,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诠释了中国道德语言的概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中国道德语言和道德文化的相互关系。
C.文章引用了孔子的“文质彬彬”说,旨在证明道德语言和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中国道德语言与中国道德文化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语言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伦理学界在此领域却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B.道德语言须借助文字的形式将道德文化表达出来,道德文化则是道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C.道德文化具有未来性的发展空间,它决定着道德语言的具体内容、存在方式和发展走向。
D.道德语言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与道德文化有机结合能演奏出兼具美善的二重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统计)
材料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新时代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总指导。
要创新教师发展体系的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破思维惯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