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730+8700字。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 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体现 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蕴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 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 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 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 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 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 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 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 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 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 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 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 “以中释中” ,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 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 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 20 世纪初所倡导 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 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 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 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经典具有特殊品格,这与其民族性、地域性等有关,但它又具有超时代性和超地域性。
B .柏拉图的《理想国》非东方文化的产物,但其讨论的某些问题的意义适用于我国。
C .经典具有超时代的价值,理解经典首先是要“引进来” ,即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 .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 .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 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D .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要想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 .能否更深入地把握经典,最关键取决于能否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文化经典。
C .要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但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以往的经典。
D .“学无中西”体现的是世界文化的视野,近代“新儒学”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重要战略,成为指引中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并指 引中国从全面小康走向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科技发展战略。在数字中国发展战 略的指引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知识产权 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 2015 年的第29 位跃升至 2020 年的第 14 位。
“数字中国” ,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中国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信 息化、数字化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经济社 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各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并将所有行业连接起来。这为引导、协调、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