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520字。
2021-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邓锡斌:蒋老师,您好!感谢您忙中抽暇接受我的采访。郑焕钊在《文化观照与现实关怀——蒋述卓文艺思想述评》一文中,引用了您“在西方作家的笔下,城市往往成为遭诅咒的对象,是反诗意的,但城市发展至现在,由于有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支持,城市的经营日趋人性化、诗意化,城市也可以建设成为人诗意栖居之地”的这一观点,认为从城市文学到城市诗学的拓展凸显了您对当代城市的独特理解和现实关怀。那么您是如何将现实关怀融入到您的城市诗学研究中的呢?
蒋述卓: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看,一个城市应该是能让人感到舒适,感到有诗意化的一个城市。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人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包括居住在城市里。如果说我们的诗意只能居住在农村的话,那我们的诗意将来就没了。所以从现实关怀角度来说,城市的设计要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适合于人居住,这样的城市化才是合理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我提出了城市诗学的问题。
邓锡斌:那么在您看来,诗意的城市应该如何营造?文化艺术在提升城市诗意品格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蒋述卓:创造人适合居住的城市,就是要创造富有诗意的城市。城市的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实用性,还要兼顾审美性,就如过街天桥都应该设计得富于审美化而能让人心生愉悦。还有就是精神享受,包括能否看到音乐会、体育比赛等。一个大城市没有精神享受的时候,就会显得死气沉沉。个性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也是诗意栖居的重要条件。个性发展与素质相关,如果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素质会受影响。市民素质提高,他们的个性发展相对会自由宽松。你到一个城市,觉得那里市民的素质低就感觉不愉快,就觉得它没有诗意。
从总体上,我认为提升城市诗意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重视艺术生产在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体现审美原则。
(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文化与文学——蒋述 卓教授访谈录》)
材料二:
在今天日新月异的城市更新中,如何注入“诗意栖居”的哲学思维,为推进“美好生活”建设,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裕的社会和文化条件,创造和实现城市文明形态的新超越,并形成更为自觉的意识,是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发展面临的客观命题。
怎样的城市文明才是未来更合理的形态?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诗意栖居”的理念,提供了一种视角。他认为在哲学贫困、技术理性至上的时代,技术统治取代了昔日约定俗成的一切,正“无所顾忌”地风行于全球。今天所谓“诗意”,“顶多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这不是真正的“诗意栖居”,“诗意栖居”是根据栖居之本质来思人之生存,改变“个人成为单纯的数码”的普遍状态。
对于工业文明、技术理性下人的“单向度”生存状态,各路思想家们多有论及,对“把一切存在者带入一种计算行为”“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等现象表现了诸多思考和忧虑。对于人的生存本质“异化”这种状态,马克思很早作过深刻揭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只有体验到了“非诗意栖居”以及“何以非诗意栖居”,才能期待“诗意地栖居”这种转折的出现。因此要根据“栖居的本质”来反思人的生存方式;同时要把“诗的本质”注入生存过程,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诗意栖居”的基本要求。在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中,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我们都隐约见到了这种追寻。达尔文在论述科学的价值时也谈到:“人不能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
正是在这一点上,“诗意栖居”的理念给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发展,提供了思考和可以开掘拓展的新场域。
(摘编自秦德君《城市文明发展与“诗意栖居”》)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西方作家的笔下,城市经常成为遭诅咒的、反诗意的对象,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诸多城市。
B.精神享受是诗意栖居的重要指标,建造体育演艺场馆能提升城市的诗意品格,完全满足市民精神享受需求。
C.城市设计要注入“诗意栖居”的哲学思维,推进“美好生活”建设,城市发展日趋人性化,诗意才能延续。
D.在技术理性至上以及“非诗意栖居”存在的时代,“诗意地栖居”是对于人的生存本质异化”的反思。
(2)根据材料内容,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访谈引用被访者文章的观点,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拉近与被访者的距离,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
B.访谈紧紧围绕“城市诗意”问题采用直问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问题有针对性,语言明确清晰。
C.中国作家笔下描述了一些有诗意的城市,富有日常生活气息,“闹中有静”,如老舍先生的“北平”。
D.人们只要体验到了“非诗意栖居”以及“何以非诗意栖居”,就能期待出现“诗意地栖居”的转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当下城市文明发展中“诗意栖居”理念的一项是 C
A.古代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了大量的富含诗意的城市人文景观。
B.当代城市建设由于快节奏与盲目性,缺乏诗意,甚至破坏了城市诗意。
C.“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D.科技的发展,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城市诗意的营造提供了可能。
(4)围绕“城市诗意“这一论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切入点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马克思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中谈到:“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请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才能避免“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一情况的发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