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9110字。
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纵观中西方的悲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结局三个方面。
在西方悲剧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个性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而演出的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悲剧。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出生时,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而英年早逝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碌碌。密友在战场上死去他执意要去报仇时,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大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个体用行动来抗争,高蹈激越,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蕴藉、顺从忍耐是其显著特征。民族英雄岳飞,统率三军、冲锋陷阵,令敌军闻风丧胆,却在秦桧的十二道金牌面前一筹莫展,尽管他心知肚明,却没有采取任何反抗,而是拱手交出兵权,在“莫须有”的诬陷中含冤而死。
悲剧冲突是构成传统悲剧文学的核心要素,不同的悲剧冲突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悲剧意识。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命运、性格、社会)的挣扎,这种抗争与冲突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美狄亚》《费德尔》《阴谋与爱情》等作品对于爱情悲剧冲突的描写就给人以极度的不和谐、不平衡之感。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拿中国古代爱情悲剧来说,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文弱痴情的公子与多愁善感的小姐,他们也不乏追求自由爱情的生命激情,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他们内心世界的凄婉哀怨的愁苦情愫被作品描绘得淋漓尽致,《牡丹亭》《长生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对于爱情悲剧冲突的描写都是如此。
有人曾这样总结中西悲剧的不同结局,古希腊悲剧像亚里士多德界定的那样,情节必须“由顺境转逆境”,基本模式为:喜→悲→大悲,而中国文学的基本模式为:喜→悲→喜→悲→大悲→小喜,这大悲之后的“小喜”是中国古典文学独具的“团圆之趣”。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而中国悲剧的结局往往是这样的,不少悲剧作品从全剧看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但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却不排斥喜剧成分,悲剧的结尾也往往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现实不能实现的起码可以在来世、天国等非现实社会得以实现。
(摘编自马勇《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
材料二:
重视悲剧对人的超越意识的培养。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席勒和黑格尔,不但把握了悲剧冲突,而且正确地揭示了悲剧的美感是这个悲剧冲突的解决的反映。席勒和黑格尔的悲剧观虽然头脚倒置,但贯穿着一种宏伟的历史观。中国悲剧与黑格尔的悲剧观相比,这种宏伟的历史感似乎更加显著。中国悲剧在反映现存冲突和解决这个冲突中,不但敌我界线分明,而且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在中国悲剧中,既有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的先后毁灭,即冲突双方的先后毁灭,也有正义不但得到延续而且是克服重重困难和阻遏后取得最终胜利。在这一方面,它和西方悲剧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形而下的;不是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是诉诸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物质力量即正义力量。这样,中国悲剧就和西方悲剧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没有罪过和不义。他们不是因为自我的局限而遭受毁灭,而是因为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正义力量在大团圆这种现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中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这种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真相,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难以看到,但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在沉重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甚至还会出现牺牲,这是悲痛的;但是,人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则是愉快的。人们在感受伟大悲剧作品时既有难抑的悲痛和愤恨,也有强烈的愉悦和振奋。
(摘编自何雁、熊元义《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悲剧多是个体自主意识很强的人物尽情追求个人欲望而进行的高蹈激越的抗争。
B.中国古典悲剧最强调内容情节的“苦”,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非剧烈的冲突。
C.古希腊悲剧情节“由顺境转逆境”,而中国悲剧基本模式则因反其道行之而有趣味。
D.中国悲剧中正义先毁灭显其“悲”,但邪恶也毁灭且正义最终胜利,故显其“宏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悲剧的主人公个体自主意识较弱,他们虽能力出众,却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不去反抗,最终只能含冤而死。
B.中国悲剧的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即使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包含喜剧因素,其性质仍然是悲剧。
C.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无关,而是诉诸正义力量。
D.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比较完美,没有罪过和不义,他们没有自我的局限,因此比起西方戏剧显得虚假。
3.根据材料一中的“悲剧的基本模式”,下列更符合西方悲剧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对年轻恋人相爱,后因两家是世仇恋情受阻,二人最终双双殉情。
B.一对夫妻因外人干扰不得不分开,后均自杀,最终被人们合葬在一起。
C.少女花季之年饱受压抑,因此灵魂出窍追随爱人,梦醒后发现是一场空。
D.某家族遭灭门仅存一婴儿,为保护婴儿多人惨死,婴儿长大后报血海深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
5.中国戏剧《窦娥冤》中,窦娥的鬼魂指引父亲为自己昭雪,并嘱咐父亲照顾蔡婆婆,请分析这一情节体现了材料中的哪些观点。(6分)
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斗
阎秀丽
阿芬坐在椅子里,一个大大的能把她圈在里面的木椅,她瘦削的身躯在椅子里好像很不协调,就像一个很大的木盆,只装了一根黄瓜,并且是一根已经卸去了顶花、不再翠绿鲜嫩的已然萎缩的老黄瓜。
她在看电视,眼睛睁得很大,大大的眼睛里雾蒙蒙的。电视机上面是阿芬和丈夫的黑白结婚照,那个年代,只有黑白照片。
照片里的阿芬眸子清澈如水,定定地看着圈在椅子里的阿芬雾蒙蒙的眼睛。
外面很嘈杂,一个尖利的声音时不时地响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