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10字。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共四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作答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bì) 羞怯(qiè) 嘲笑(cháo) 截然不同(jié)
  B.莅临(lì) 废墟(xū) 余晖(huī) 力不暇供(xiá)
  C.字帖(tiè) 田垄(ǒng) 诘问(jié) 惊心动魄(pò)
  D.炽热(zhì) 蔚蓝(wèi) 俯瞰(kān) 心有灵犀(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滑稽 竹竿 花枝招展 微不足到
  B.灵敏 荒辟 咄咄逼人 千钧重负
  C.凯歌 点缀 喜出望外 耐人寻味
  D.泥潭 合拢 人迹罕至 语无论次
  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________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________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A.美丽 分外 奇怪 B.漂亮 分外 奇特 C.美丽 格外 奇特 D.漂亮 格外 奇怪
  4.下列属于句式杂糅语病的一项是(    )
  A.汽车驾驶员应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
  B.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②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③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④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⑤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
  A.②⑤④①③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均出自《论语》。
  B.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阴阳割昏晓”指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C.《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
  D.《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匈牙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3)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5分)
  七(1)班开展“走进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8~9题。
  8.活动中,你计划收集一些关于传统乐器的诗句。请你判断,下列诗句中不含乐器的一项是(    )(2分)
  A.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D.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9.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意义”的讨论环节,大家畅所欲言。你也跃跃欲试,请写出你的发言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3分)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10.文段出自________(国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著作《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