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60字。

  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诵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及作者写安塞腰鼓的技法,感受西北汉子的阳刚美。
  重点:
  寻找美美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安塞腰鼓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陕北的安塞)
  2、欣赏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说说你对安塞腰鼓表演的感受。
  3、简介安塞腰鼓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及作者写安塞腰鼓的技法,感受西北汉子的阳刚美。
  三、一读课文感气势
  1、学生一边看书一听视频录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安塞腰鼓的总体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3、指名读,师生点评。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四、二读课文赏美点
  同学们,刘成章的这篇散文可谓处处是美点。比如结构、修辞、句式、叠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上角度分配任务,寻找文中的美点,反复朗读并进行分析。
  1、层次清楚美
  学生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表演前的沉稳和安静。
  第二部分(5——27):表演时的壮阔、豪放、火烈、激昂。
  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标志,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5——13):写安塞腰鼓的特点。
  第二层(14——17):写安塞腰鼓雄壮的鼓声。
  第三层(18——22):写元气淋漓的后生的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震撼。
  第四层(23——27):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和节奏。
  第三部分(28——30):表演后的寂静。
  2、比比皆是修辞美
  (1)比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比喻,排比。将“后生”比作石头,有力地表现生命热情一旦释放就无法阻挡的力量。将“鼓点”比作“骤雨”,“流苏”比作“旋风”,“脚步”比作“乱蛙”,“瞳仁”比作“火花”,“风姿”比作“斗虎”,写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声、形、光、力震撼人心,形象地展示了腰鼓表演的壮美场面,表现后生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富有感染力。)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雄壮)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对比,与文中气势磅礴、震天撼地的腰鼓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只有黄土高原这样的厚土才能承载安塞腰鼓的雄伟豪迈气势,突出安塞腰鼓的阳刚之气和原始生命力量。)
  (2)排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