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字。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学习课文对多种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1. 阅读文章前,让我们先学习本文的字词。读准字音、知道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2. 七年级时,大家学过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本文的作者就是叶圣陶先生,我们一起先回一下作者的简介:
设计说明:勾连已学内容,唤起学生记忆。
二、整体感知
1. 阅读标题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1. 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
2. 3-9段作者说明了哪些内容?
3. 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设计说明: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一般顺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细读品析
1. 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抓段落中的关键句、关键词。
(1)第一段
明确:来看第一段,这段总共四句话,第三句是这一段的重点句,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苏州园林总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追问1:什么是标本?为什么用标本这个词语?
明确:标本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做为代表的事物,标本这个词体现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高、影响大,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追问2:那你为什么能找到这一句?
明确:根据“因此”可知:第四句是在第三句基础上做的推论:“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句话再次凸显苏州园林的地位高、影响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凭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里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呢?可以看第一、第二句,这两句交代了苏州园林的数量及作者参观苏州园林和其他各地园林的情况,正是因为作者参观过这么多苏州园林而且也看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所以作者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这样判断。根据以上分析,本段重点讲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第二段,先听老师读一遍,请你用上述分析问题的方式来思考这一段写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总共五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修建成功的苏州园林各有不同。“可是”一词看出第二句与第一句构成转折关系。
第二句用判断句的形式强调了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通过这句话,我们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共性特点而不是指谈具体的某一个园林。
第三句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手段,这句话中“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要特别关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分别是这四个词的定语,由此可知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实现对完美图画的追求更讲究的是苏州园林内景物之间的关系。
根据“总之”一词可知,第四句是对前面三句话的总结。
最后一句从游览者的角度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这一追求得到了实现。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段内容都围绕着第二句展开说明。本段重点讲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设计说明: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来梳理1、2两段的段意以及这两段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的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示范,为后续的运用做铺垫。
小结:文章第一第二段的话题都集中在苏州园林上: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两句话点名了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它的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