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830字。

  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
  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 “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
  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②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
  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
  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
  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③具体而言,“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
  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本”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孝”
  是“善事父母者”,“弟”是“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 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
  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仁”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
  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④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
  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
  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
  “安”。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人”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
  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⑤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
  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⑥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
  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
  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
  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⑦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
  上说,“仁”是普遍意义的“爱”,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
  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
  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
  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
  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
  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
  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
  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
  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
  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
  方”“仁之成”等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3分)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
  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芦花荡
  ——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 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中的星星也像浸在水 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
  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在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 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