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190字。
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偏废。
科学是理性的事业,在处理事实知识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达尔文曾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否则将沦为离开事实的空想。科学家在长期的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与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比、概括、推理、验证等理性方法找寻到解释事物和现象的路径。客观性、确定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合逻辑性等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无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科学研究的过程应杜绝主观臆断、迷信权威等现象的发生。只有面向科学事实、立足科学事实,借助理性的科学方法才能逐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最终真实地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的进步。虽然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断进步,科学理论对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揭示越来越全面和深刻,但人类永远都无法穷究浩瀚宇宙的奥秘。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推翻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
理性思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无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加以绝对化,认为科学家只关注经验事实,将经验事实作为科学理论的唯一来源,视理性为科学的唯一特征。事实上,科学史上有很多以直觉为代表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例如阿基米德找到浮力定律,以直觉为代表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例如阿基米德找到浮力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凯库勒得到苯环的六边形分子结构,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等都与直觉思维有着重要关联。
爱因斯坦曾指出,物理学家的使命在于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普遍规律,而我们要通向这些普遍规律往往必须依靠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直觉,并不能完全依赖于逻辑的理性的通道。他认为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休谟也认为理性只是人类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人类行动的真正驱动力总是情感化的,如直觉。怀特海亦指出,影响人类的最强大的普遍性力量有两种,即宗教性的直觉和基于精确观察与逻辑推理的理性。
强调直觉思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要为非理性主义思潮辩护,更不是要用直觉思论知识体系和对问题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冥思,它是以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对问题的持续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家们在潜意识中不断积累相关信息,在受到某种信息刺激时直觉思维往往能在瞬间直接地、非逻辑性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美国现代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了认知有两种发生方式的观点。在他看来,直觉是一种类似于联想的思维方式,它在认知过程中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即使实际上耗费了大量脑力),而且速度惊人。直觉思维虽然有时能够快速地、创造性地为人们提供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思路,但这种思路要保证正确性,往往还需要理性思维来重建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与已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事实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系统。(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理性思维,也需要直觉思维,这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B.分析、综合、比较、类比、概括、推理、验证等理性方法为科学家常用。
C.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事实上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直觉思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还以理性思维来进行逻辑建构,形成自洽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达尔文的科学观作为标准,分析科学如何倚重理性思维,突出理性思维的优势。
B.以阿基米德、牛顿、凯库勒等为例,说明即便单独依靠直觉思维也能实现科学发现。
C.第四段引用爱因斯坦、休谟等人观点,意在说明科学家们认可直觉思维的科学价值。
D.本文论证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能避免强调某种思维价值而给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成果要能真实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指示解释对象事物和现象的路径。
B.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很重要,教育在培养学生这两种思维能力上要给予同等重视。
C.理性思维认知功能的发挥,有些类似于“冰山理论”,看似毫不费力,实则大不然。
D.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发现问题本质的路径上明显不同,前者虽是间接但不合逻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谁而美。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