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700字。 材料作文:诗歌素养类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不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贯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第一场的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这是观众对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学校要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的研讨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风流派、文化审美,都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穿越秦砖汉瓦、唐风宋骨,从涓涓细流汇成浩大江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直到今天,读“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们依然能领会到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空灵蕴藉的意境美,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还是能体悟到悲天悯人的品格美……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与古诗词有过怎样的故事?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你对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1923年11月23日—2017年12月16日)不止一次描绘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其精神就不会丰富,其气质就不会优雅,其文化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
材料二:从1920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深表担忧,她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守着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却不自知,只是盲目地追求物利,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
请你以“世界不能没有诗歌”为主题,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二:从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出发,跟随时间的长河顺流而下,我们能够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在经典的篇目中把握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必要”的疑问。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阅读学习古诗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对古诗阅读是否必要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风流派、文化审。美,都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穿越秦砖汉瓦、唐风宋骨,从涓涓细流汇成浩大江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直到今天,读“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们依然能领会到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空灵蕴藉的意境美,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还是能体悟到悲天悯人的品格美……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与古诗词有过怎样的故事?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你对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代沈德潜的《说诗晬语》里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意思是,有第一等的胸怀抱负,第一等的学问知识,才会写出第一等真正的好诗。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指出,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自身,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思考、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为诗意地栖居呢?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宁静无为地栖居;有人认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奋进有为地栖居;有人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全散尽还复来”是观照自我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心怀天下地栖居……
“栖居”是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自由。“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份精神追求。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诗教”是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②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你读诗歌的经历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诗歌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诗词有一种形象的表达:“我时常比喻唐诗宋词就像一个U盘,握在手中很小,但释放出来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华文明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达形式,也是我们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属于最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精灵,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熔铸着我们的精神。你感受到了自己血脉里的那份诗意了吗?
近日,太原五中文学社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征文。要求结合读过的古典诗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寻找“生命的诗意”,表达感悟和思考。
要求:
①自拟标题,立意明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要出现个人信息;
③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杭州翻糖师陈瑶,开了一家甜品店“木桃”,店名取自《诗经》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作品《最忆是杭州》中,她结合杭州的云栖竹径、雷峰塔、三潭印月、《梁祝》《白蛇传》等元素,把传统文化之美集中在翻糖蛋糕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