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700字。  材料作文:铭记历史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汉语盘点活动已举办了16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语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后疫情时代”下“原地过年”“疫苗接种”成为热词;“袁隆平”先生的辞世、“河南暴雨”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网络冲浪中“yyds”“绝绝子”横空出世;“东京奥运会”“航天”“建党百年”让我们共同见证。
  请从以上几个加引号的词语中选出不少于三个的关键词,使之有机关联,记录“你所认识和理解的2021”,形成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写史论明得失的传统,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就是如此。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作为新时代的华夏学子,学习过上述课文之后,你从中汲取到哪些智慧和启示?请选择其中的一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材料二:《求是》杂志刊文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大表现是丑化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雷锋和林则徐、岳飞等英雄先烈与历史人物。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青年学生,你对祖国历史的学习除了通过学校的历史课堂,还通过哪些途径,又从中收获了怎样的国家认同感。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29年5月4日,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上海《生活》周刊投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等十问。
  材料二:
  1935年在狱中饱经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的最后时刻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如今,当年“醉梦人”的“十问”和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已悉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
  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作为当代新青年,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烈士的事迹感动了无数观众,两位烈士英勇就义的画面,更是让网友们纷纷泪目——临刑之际,刽子手恶狠狠地勒令陈延年:“跪下!”陈延年昂首回道:“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陈乔年在与狱中同志告别时,乐观地说道:“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两位烈士的老家安徽的“延乔路”也成了鲜花环绕的“纪念碑”,人们自发在路牌下插上国旗,摆放鲜花、卡片。“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盛世,我们会是你们的双眼,替你们看遍”“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硝烟散尽,尽是曙光……一字一句,写满对先烈的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否也感慨万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听闻韩信离去,来不及禀告汉王,便趁着月色去追韩信。未几,刘邦听说心腹萧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萧何返回营帐,刘邦见此心情大好。萧何来不及解释,就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又劝:“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第三次劝说:“呼上将如小儿,邀人才而礼傲慢。当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同意,广做宣传。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后人评说:“刘邦九败而得韩信心,一胜而遂天下志。”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劝汉王立军神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学校准备选取一个历史名人作为学生榜样,要求学生自主推荐。刘邦、萧何和韩信三人是热门人选。你觉得哪一个更称得上学生榜样?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封推荐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按要求完成作文。
  1、一个蛋从外面被叼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
  2、七连的大伤亡,换来的是大部队的小伤亡。
  3、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4、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5、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6、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选自电影《长津湖》
  要求:理解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台湾某著名作家说: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
  材料2: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加拿大禁锢1020天后获释发表讲话。在演讲的最后,她动情地说:“我想感谢我的祖国和祖国人民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柱!”
  材料3: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曾有过汉武唐宗的雄风:四方来朝,百族相贺。我们也曾有过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国土任人肆意践踏,国家贫穷落后,统治者狂妄自大,国民愚昧无知。
  关于“大国崛起”,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月23日是戊戌变法领袖人物之一梁启超的诞辰日。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是梁启超当年在京的居住之所。记者探访时发现,各种自建房屋已将故居切割成大杂院,只有门口的东城区文保单位标牌表明该院落有着特殊身份。据院内居民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某单位宿舍,院里的很多小房子都是大家自建的。起初后花园里有两座假山,其中一座现在已经被铲平,山石全被当了地基,另外一座土山周围也密密地盖了房子。胡同内不少居民表示,希望故居内的私搭乱建能够得到治理,恢复昔日的容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梁启超后人,故居院内的居民或市政府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门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文心”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1.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源于“汉语盘点”活动资料,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和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你所认识和理解的2021”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材料给出的推荐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请从以上几个加引号的词语中选出不少于三个的关键词,使之有机关联”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有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选择“后疫情时代”“原地过年”“疫苗接种”等词,可以或宏观或微观呈现全民在“后疫情时代”的抗疫形式;选择“疫苗接种”“袁隆平”“航天”“yyds”等词可以展现中国各个领域科技的发展;“河南暴雨”“东京奥运会”“yyds”等词可以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风貌等等。
  文体要求:发言稿的应用文体格式要求,行文之中要有对象感,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风都可行。
  对象要求:“和同学们”属于泛指,同龄人之间分享交流,要求考生讲真话,抒真情。
  行文思路上,作为发言稿,首先要明确发言的主题,接着结合所选定的关键词解读其内涵,展现2021年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然后联系当下,向全体同学发出呼吁:2021已经过去,更加美好的2022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立意:
  1.2021,我们在一起。
  2.2021,是终点也是起点。
  3.科技兴国,未来可期。
  2.范文:
  读《六国论》有感
  在代表作《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弊在赂秦”。但仅仅一个“赂秦”,就能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秦国在十年之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结合苏洵所生活的年代,我们不难发现,苏洵提出“弊在赂秦”的原因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以维持边境和平,即所谓的 “以妥协求团结”。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来说,“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犯了以下两个错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