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41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柔敦厚”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篇,作为“《诗》教”,系评判一国“教化”与“为人”之标准。何谓“温柔敦厚”?孔颖达疏:“《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温柔敦厚”诗学于哲学层面呼应“中庸”之道,于美学层面呼应“中和之美”。“温柔敦厚”诗学确立之后,历代不乏响应者。
  尽管“温柔敦厚”最初亦关涉“变风变雅”讨论,然“温柔敦厚”的“王道”理想终能借助华夏“礼义”得以实现。《诗大序》区别了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正风正雅”乃“治世之音”,“变风变雅”乃“乱世”“亡国”之音。它认为,与“正风”相同,“变风”亦“发乎情”,所不同者在于“变风变雅”既生于衰废、失政、殊俗之世,然仍当守“中庸”之德与“中和”之美,以礼义教化调和与生俱来的“性情”,达至“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境。总之,“正变”二者虽路径不同,然起点“发乎情”与终点“温柔敦厚”是一致的、不变的。
  唐孔颖达认为诗具有“论功颂德”“止僻防邪”的功用,这些与《诗大序》并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他主张诗歌“舒愤”,诗人情感抒发的激烈程度较《诗大序》更加明确,是对“温柔敦厚”说的突破。然其“发诸情性,谐于律吕”,依然回到“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宋朱熹认为“学诗之本”在于“玩其理”“养其心”“正性情”“和生气”。诗教既与政教相通,“正风正雅”之音实传递治世之音,能描绘“温柔敦厚”“中正之美”的理想图景,其必然会成为文德教化的主流。明清之际,中原动荡,文坛多怨刺之音、噍杀之响。为肃清文坛异质杂声,康熙帝借编选《御选唐诗序》之机,以“温柔敦厚”诗教昌明盛世之音,表达和平范式,故是编不取杜甫“三吏”“三别”等篇及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等诗旨。康熙朝中后期及之后,以“温柔敦厚”谐“盛世之音”的诗学呼声更多。
  “变风变雅”之音的兴起其源有二:一为“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背景;二为“发乎情”的情感需要。二者彼此关联,“遇物感兴”故发激切之音。有时“发乎情”并非全为“乱世”之音。梁代萧绎倾心“性灵摇荡”、萧子显追求“倾炫心魂”均发乎情,白居易的讽喻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宋遗民郑思肖的“非歌诗无以雪其愤”亦均发乎情,然却作“变风变雅”之音。起点同,正变异。
  明清易代,舆图换稿,人心痛烈,正变交织,遗民“情动于中”“形于声”,“风雅正变”之声遂起。陈子龙系明清之际较早论诗之“正变”者。他一方面主张“和平者,志也,其不能无”,同时认为诗歌讽刺因乎时变。他认为“势当流极,运际板荡”之时,君子自当因忧愤而发震聋之声,不择曼声、不取缓步。进一步说,基于时异国变,出于忠君忧国之心,诗者自当发哓哓之音。其诗学观已表现出对传统“温柔敦厚”“风雅正变”的突破。
  清初遗民文论接续陈子龙“情真”“怨刺”的变风变雅之声,“主情”“不可以伪为”成为此期遗民文论与创作的主流。黄宗羲、归庄二人论诗不仅主真情,且主张大诗人需有大气象,突破寻常诗人之气格。杜溶更直接以“嗔”论诗,“嗔”即怒气,亦为“生气”。他认为事关天下存亡、士人名节之际,则不可不嗔,“不嗔”则“无气”。“嗔”也是亡天下之际,遗民诗人以“性情”为诗、“气节”为诗、突破“温柔敦厚”诗学的底色。
  (摘选自姜维枫《“温柔敦厚”与“风雅正变”——清初遗民对传统诗学的接受与突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柔敦厚”最初来自对《诗经》的评判,在哲学、美学和政治学层面,都可以得到对应的体现。
  B. 《诗大序》认为,“变风变雅”虽生于乱世,但在情感内容和理想境界方面与“正风正雅”相一致。
  C. 萧绎、萧子显的文学追求,和白居易的讽喻诗以及郑思肖的诗,均能体现出“变风变雅”的特点。
  D. 陈子龙认为当时的时代需要的是“震聋之声”“哓哓之音”,因而对“温柔敦厚”的诗风并不认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诠释“温柔敦厚”的基础上,依时代先后顺序,梳理了后世对这一传统的接受与突破。
  B. 文章论述孔颖达的诗学主张时,提及了其对传统的传承,也强调了其创新突破,富有辩证性。
  C. 文章论述“正变”之异同时,采用了归纳论证;论述清初遗民文论特色时,采用了对比论证。
  D. 文章谈论文学和思想问题,却能够联系时代处境,不难看出作者文史交融的宽宏的学术视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康熙帝编选《御选唐诗》不取杜甫和白居易的一些诗篇,可以见出杜诗、白诗对“温柔敦厚”诗教的突破。
  B. 陈子龙 “怨刺”之说是从诗歌的社会功用角度来谈论的,在这一方面,不同于唐孔颖达和宋朱熹的观点。
  C. 明代的陈子龙相较于唐代的孔颖达,对“温柔敦厚”的突破更明显,这与他所处的动荡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D. 明末清初诗人王邦畿的诗“吁嗟广厦,雕梁析爨。鸠居鹊巢,主人鼠窜”,可看做属于变风变雅之声的范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大约十万年前现代智人从非洲稀树草原迁移到气候更冷的地区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不得不保护自己免受风霜的侵袭。人们开始实验用各类不同的纤维去纺纱和织布,以御寒和防晒。世界各地独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把植物转化为布匹的方法,棉花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人类的栽培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