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44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母题”作为学科术语。在音乐中,母题是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最小结构,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著名旋律。在美术中,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图案或主题,如民间年画中常见的“连年有鱼”“老鼠嫁女”等。同一个母题,往往在不同体裁中再现,甚至在不同领域中复制。例如“乌托邦”母题,既见于古老的神话,也出现在哲学、宗教中,并且是政治家常用的术语。
  “母题”在各门学科中都被用作一种结构单位,可见这是它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总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成。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原色。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百零几个基本元素。—部音乐作品,无论旋律怎么变化,却只有七个基本音符。同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因子。
  美国民间文学学者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内涵作出了阐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延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它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题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之类;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法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类母题是一个情节单元,如“变形”“复仇”等。
  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例如盘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宇宙之蛋”“垂死化身”母题。又如,“卵生人”是许多神话中都曾出现的母题,周人始祖后稷生于卵,朝鲜族始祖朱蒙生于卵,哪吒也生于卵。这个母题既是各故事的组成部分,又不仅仅属于其中某一个故事。母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传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对今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如《葫芦娃》中的“植物生人”母题,《百年孤独》里的“报应与天意”母题,《宝莲灯》中的“宝物”母题等。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
  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洪水神话等。
  (摘自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
  材料二:
  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它给后人大致勾勒出女娲补天神话的主要部分,构成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江淹在《遂古篇》中,将水火之灾、炼石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要素以整齐铿锵的音节和华美风雅的文字加以整合,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女娲补天图,首次从文学的意义上完成了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继承和移位。
  女娲补天神话移位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娲补天母题的符号化。补天母题被文学家反复使用,逐渐积淀,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女娲补天意象成为文学家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描绘和渲染喻体的美好,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用女娲补天神话表现李凭演奏箜篌乐曲的美妙境界。此外,以女娲补天神话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也有很多,如张养浩《秀碧石》等。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些小说作品用女娲
  (摘编自宁稼雨《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题是一种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的学科术语,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中有不同内涵。
  B. 母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转换出无数作品。一个故事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同一个母题也可以出现在多个故事中。
  C. 母题是一种传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 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代代相传。
  D.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衍化,在小说《红楼梦》中达到了最高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神话和母题,材料一宏观论述母题的概念,材料二具体分析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过程。
  B. 如果没有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的不断复制,那些古老的神话很难对今人产生影响。
  C. 人类各群体在早期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有相似的生活和文化。
  D. 女娲补天母题被历代文学家反复使用,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其功用不断拓展,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B.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应劭《风俗通》)
  C.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
  D.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屈原《天问》)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文学移位的原因。
  5. 《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但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整本书阅读体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腊八粥
  黄静泉
  ①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大塑料袋里装着好几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里装着红豆、绿豆、薏米、莲子、红枣等等。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他回头看了看,后面没人。三哥再回过头来,继续看那个人,那个人还在冲他笑。三哥突然说,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