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21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 2020年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 186.82 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 1.73 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 4.11 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 172.97 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 1.72 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 10664 8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 954.28 1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材料二: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
  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照明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
  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
  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亚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生活区域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跳动。
  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给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近年来,青岛市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与此同时,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仅在近三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就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284场次,惠及近500万人次。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腾讯网,2022年4月6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B.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较上年减少了三成多。
  C.分析2020年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可以推测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中有一定比例是线上接待的。
  D.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了1.25亿元。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保障了音视频信号稳定,“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展示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
  D.此次“天宫课堂”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和一些科学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天地”的差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说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升级带来的便利,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
  B.青岛市近年在科普方面主抓创建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工作。
  C.青岛市近三年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所使用的三个数据都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量子,其实就是能量的最基本携带者,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也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所以,原子、分子等也都是量子的基本范畴。
  在应用量子力学规律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技术革新:核能、晶体管的发现、激光的发明、核磁共振、高温超导材料、巨磁阻效应的发现等。通过量子规律的被动观测,即使在宏观世界的体现应用,也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某种意义上来讲,量子力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