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80字。
高考议论文“原因分析段”的构思与写法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
“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做——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维路径。其中,分析与解答“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学生思维与表达的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回避或跳过这一部分,直接进入到解决问题阶段。虽说考场写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问题,但如果“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大谈“怎么做”恐怕也是纸上谈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从现象中探求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并通过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培养其逻辑思维。因此,高考议论文写作对试题材料或自身观点进行原因解答,并将其作为文章主体段落进行深入分析是符合议论文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
写好原因分析段,可以使议论文的脉络更加清晰,并彰显其深刻性,提升考场作文等级。基于此,本文提供如下训练路径供师生参考:
一、分析作文材料,建构原因思维
有教师指出,对学生而言,最难的不是作文方法,而是作文意识。我们姑且将这种“作文意识”理解为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近些年高考作文均为材料作文,因此,分析原因应从分析作文材料开始,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因果意识、建构原因思维。
1.“为什么”与“会怎样”的辨析
建构原因思维,要学会问两个问题——“为什么”和“会怎样”。具体来讲,就是围绕材料,思考“某某为什么这么做”“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做了会怎样”“不这么做会怎样”等问题。
辨析“为什么”和“会怎样”这两个问题,厘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关键。
“为什么”是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属于由外而内的分析,即由对现象的概括到对本质的挖掘,其基本思路是“某某现象的产生反映了某种论调的出现是因为“做出某种行为是由于会怎样”相当于探究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的影响、意义,属于由内而外的拓展,即由个性到共性的归纳、由个体到群体的推演,其基本思路是“某种现象(行为、品质)使”或“只有某种现象(行为、品质),才能(方可)”。从因果角度上说,二者同属于原因分析的范畴。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第一段为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