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00字,  第二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一、温故知新(1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③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⑦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⑧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⑨公将鼓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⑧/②⑨/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
  【解析】 代词,它,它们/助词,无实义,凑足音节/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对本单元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论语》中的语句言简意丰,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B.《大学之道》文章首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D.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空洞无用、言之无物;庄子则讥讽惠子学识浅薄,根本不理解他的学说。
  【解析】 “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惠子不懂得有用与无用之间的互相转化。
  3.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解析】 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课内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解析】 注意“也”表停顿,“焉”“则”表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才能治理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以及本文所涉及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D.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解析】 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第一段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
  B.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
  C.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
  D.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明晰。
  【解析】 文中没有运用事例论证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_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__
  (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译文:_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__
  (3)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译文:_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的国受益。__
  三、延伸提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