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00字。 劳动的赞歌-2.6《芣苢》《插秧歌》活动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
一、活动课标分析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芣苢》《插秧歌》作为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的古老歌谣,能够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体味大自然和劳动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劳动的感情,获得审美感受。
2、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在《芣苢》《插秧歌》课堂中加强了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音韵美和画面美,同时加入了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试听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感受劳动带给人的快乐和美,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 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特点及作用《芣苢》《插秧歌》为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首古诗,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学习本课,应将两首诗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教学目标诵读诗歌,展开合理想象,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鉴赏诗歌,感受劳动之美,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三、活动背景分析
1、心理分析:
学生有畏难心理,同时也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表现,克服畏难心理,给同学、老师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2、鉴赏能力分析:
我面对的是高一新生 A层次,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在古诗鉴赏方面,高中学习的诗歌较初中而言,难度较大。无论是从艺术手法方面,还是思想情感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赏析学习,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阅读文本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价值观念分析:
现在孩子从小很少接触劳动,文中的对劳动场面和劳动心情比较陌生,他们不知道劳动为何美,所以,我带领他们先去感受画面美,逐步深入去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最后结合现实中劳动者的视频,让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劳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激励他们去做一个最美劳动者。
四、活动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
2、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描摹的场景,品鉴诗歌中的“逻辑悖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
3、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专题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鉴赏诗歌中刹那间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
4、学习《诗经》相关文化知识、杨万里相关知识,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
五、活动重难点:
1、赏析诗歌使用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鉴赏民歌手法。
2、通过专题研讨,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六、活动过程:
活动第一阶段 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知识
1、《诗经》相关文化知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等15国风。
《雅》是西周王畿( 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地区,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2、诗人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当时被奉为诗坛宗主。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励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杨万里的诗作数量极富,在宋代仅次于陆游,达4200余首。
他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幽默诙谐,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这首《插秧歌》。
引言:
这里是我们美丽的中国,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他们春种希望,秋收喜悦。正因为他们的勤劳、质朴,才有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作品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学习《芣苢》《插秧歌》,亲历古人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之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