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00字。  9《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阅读文以载道-情 活动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活动课标分析
  本次选题《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活动设计,在学习时可以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同时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读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因此,我将本文的重点定为学习通过生活细节表达至爱亲情的手法。难点为唤醒学生对父母亲情的理解和感激,进而能关心他人,升华自身世界观。本次选题《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教学的学习目标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课标的“积累•整合”要求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要“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教学采取“阅读”“品析”等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和疑难。课标的“感受•鉴赏”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并在学习中“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课文《陈情表》《项脊轩志》是两篇情感浓郁的古散文,就要在引导学生读学习中,用正确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平实”语言中流露的浓浓深情,通过品析细节,来想象当时亲人深情的场面情景。课标的“思考•领悟”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在学习中“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阅读活动设计的“自主合作探究”环节的学习任务可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质疑交流的机会,可以促使学生们共同提高。课标的“应用•拓展”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本活动作业让学生能在老师有效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自己运用汉语的能力。课标的“发现•创新”要求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需要老师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心得,同时也影响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活动依托群文教材分析
  《陈情表》《项脊轩志》这两篇古散文,语言质朴无华,情感浓烈真挚,他们以大家的笔触,挚子的情怀,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歉疚。散文作品的阅读最能体现人文性的特征,最能提升人格、陶冶情操,最能对学生起到文化构建的作用,也最能考察一个人体验、感悟、鉴赏的程度和水平。
  三、活动背景分析
  1、知识技能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等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具有一定散文的知识,对于“形散神聚”的体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取材的自由灵活“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和联想。但对平中见奇,朴字见色的艺术特色了解不够。
  2、生活经验分析: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爱的翅膀呵护下,对于爱已经漠然,似乎感觉不到母爱和父爱的深切,这种冷漠和麻木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时代的和教育的严重的缺失,用文字唤醒爱的热忱,温暖心底最柔软的痛楚。
  3、学习认知过程的分析:学生的认知处在感性的认知阶段,是表层的,肤浅的,是在文字表面滑来滑去的,要引导学生深入文字底层,挖掘文章的深刻蕴藉,聆听生命的诉说,感受生命的脉搏。
  四、活动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能力)——学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至情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掌握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表达手法。课文《陈情表》《项脊轩志》是两篇情感浓郁的散文,就要在引导学生读学习中,用正确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平实”语言中流露的浓浓深情,通过品析细节,来想象当时亲人深情的场面情景。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中作者叙写的亲人的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感知各位亲人的爱。阅读优秀作品,品读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因此,我将本文的重点定为学习通过生活细节表达至爱亲情的手法。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至爱亲情,升华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课文时,可以在阅读、品析、探究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同时通过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可以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同学们以感恩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五、活动重难点
  重点定为学习通过生活细节表达至爱亲情的手法。
  难点为唤醒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激,进而能关心他人,升华自身世界观。
  六、活动过程
  活动第一阶段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一度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