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890字。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     sǒng zhì(  )水何dàn dàn( )     xiāo sè(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                        。竦峙:                        。
  星汉:                        。萧瑟:                        。
  至:                        。何:                        。
  若:                        。临:                        。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答: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答: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答: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答: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答: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