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550字。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终必不蒙见察 或见恕也
B.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 函谷举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
3.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5.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7.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8.有人评价此文“理足气盛”、行文“简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10.王安石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1.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_______________
12.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2)终必不蒙见察( )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4)以谓受命于人主( )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6)至于怨诽之多( )
13.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小或少。
(3)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上级汇报。
14.①谏院是宋代设立的___________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15.王安石,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封荆国公,世人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