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文言文化常识
1.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B.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乡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般在八月开考,故又称“秋闱”。
2.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后也可是对开创基业有功君主的尊称。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D.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3.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秋祭曰烝,冬祭曰尝。
C.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官制度。
D.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4.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B.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C.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也可指古代君主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赠”,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B.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为与帝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