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00字。  11.醉翁亭记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2.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江南名楼岳阳楼记,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作者的心音。
  板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回顾复习,走进文本
  1.回顾复习,了解作者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欧阳修,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八年级上册《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而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写了作者美好心境、惬意的情怀。
  师:颍州是欧阳修的退居之地,其实,安徽滁州这一地方,也留下了欧阳修的足迹。
  出示课件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的学法。
  环节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学生标注节奏、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出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 僧(sēng)瞑(míng)伛偻(yǔ lǚ)酒洌(liè) 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弈(yì)晦明(huì)颓然(tuí)
  学生标注注音重点字,并动手书写识记。
  2.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
  (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
  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课件出示
  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奕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
  预设:“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课件出示
  ①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肯定)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肯定。去掉“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④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
  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
  ⑥朝而往,暮而归。(“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
  ⑦临溪而渔,溪深西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而”字调整音节,轻读,使语气更为舒缓)
  ⑧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转折,重读)
  ⑨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一个“而”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后面一个“而”有转折意味,可重读。“而”“也”增添了浓浓的抒情味)
  (3)实实地读,读出语言平实简明的风格。
  本文文字简练,也不用难字,不堆砌辞藻,语言很生活化、口语化,显得平易流畅。
  课件出示
  ①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杂然”写出了野味野菜摆放的状态,有画面感)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寥寥数语就交代了“醉翁”一号的来历,明白流畅)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简洁明确地点明了醉翁的情趣)
  ⑤射者中,奕者胜。(六个字写尽投查和下棋的场景,给人想象的空间)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明白如话)
  学生放声吟诵感受美,然后教师指名一二生朗读,其他学生从音韵方面评价阅读。
  【设计意图】本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虚词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